【原创文章】贡宝之城腾冲-原创文章-专家专栏-文产-云南民族旅游网

【原创文章】贡宝之城腾冲

2025-10-31云南民族旅游网

贡宝之城腾冲

           张月和

     宝石、玉石同为矿物,却是两个存在差别的概念。宝石,产自南路孟密摩谷(莫谷)一带宝井,以红剌为上品,又有紫、黄、绿、月白、白黑五色碧霞玺及宝沙等,宝石通常没有皮壳,体积小,一般用克拉(一克拉为0.2克)为计量单位,未加雕琢即可做成佩饰;玉石,包括软玉和硬玉,软玉,通常指和田玉。硬玉,即翡翠,又称翠生石、碧玉,产自缅北猛拱(孟养)一带,红色硬玉称为翡,绿色硬玉称为翠,统称翡翠,翡翠有各色皮壳,体积大,习惯用千克为计量单位,须对原生石加以开采、雕琢、交易,始可用作佩饰。

《徐霞客游记》云:“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南路通孟密,有宝井”,将滇西通向缅甸的西路、南路两条古道区别开来。西路通向迤西,即今缅甸克钦邦西北部的猛拱一带,猛拱在明代属孟养管辖,在清代管辖孟养,盛产琥珀、碧玉(翡翠);南路通向孟密宝井,孟密,治所在今缅甸蒙米特,原属木邦,明朝成化年间设立孟密安抚司,地处木邦以西,孟定西南,缅甸以东,盛产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芙蓉石、水晶、橄榄石、石榴石等。

从汉代直至明朝中期以前,滇缅之间交易商品以宝石居多,而猛拱翡翠在腾冲的加工交易始于元代。

汉朝时期,腾越即有宝石入贡、交易的相关纪录。《后汉书·哀牢传》记载:哀牢“出铜、铁、铅、锡、光银、光珠、琥珀、水晶,蚵虫、蚌珍、孔雀、翡翠、犀象狸虎等奇兽之类,惟腾越足以当之”,这里所指的光珠、琥珀、水晶,即所谓宝石,而“翡翠”,指的是一种与孔雀相似的鸟类,而非后来盛产猛拱的翡翠。

猛拱翡翠在腾冲的加工交易始于元代。缅甸史》记载:“大德五年(1301)进入缅甸的元朝军队,帮助修建了皎克西水利工程,并开凿了墩兑运河。根据英国人施各脱和勃朗的考证,缅甸北部的玉石矿,也是在13世纪元朝时期,由云南的一个小商贩首先发现的。开采玉石的技术,也由中国传入缅甸。缅甸北部的玉石通过滇缅陆路商道运入云南腾冲加工,也始于元代。”①

名玉合和二仙

《元史》至元二十一年(1284)春正月,诸王相吾答儿遣使进缅国所贡珍珠、珊瑚异彩及七宝束带的记载,其“七宝束带”为宝石,因当时元军攻打的江头城八莫在南路孟密附近,且一直充当着孟密宝石中转站。《腾越州志》元朝大德中,有商人卖红剌一块于官的记载,其红剌亦属孟密宝石。

永乐年间,多次派遣内官等前往云南木邦、缅甸、麓川、车里等处采取宝石等项及收买马匹。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即位。在承天门颁布登极诏,颁行天下,命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尔罕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②诏书云:“一往云南木邦、缅甸、麓川、车里等处采取宝石等项及收买马匹等件悉皆停罢,其给赐之物发与差来进贡使臣带去,但系朝廷差去内,外官限十日内即起程回京,官军各回原卫着役,不许稽留。”③

明朝正统年间,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侍郎杨宁、侯琎轮流更代参赞云南戎务,先后奉敕修筑腾冲城。正统十一年(1446)十一月,英宗以修筑腾冲城之功,赏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斌等及守备听调京官、达官、旗舍人等一万五千九百八十二人钞锭。为感谢皇恩浩荡,镇守太监萧保搜罗大批宝石、金玉以及马匹,派出千户叶瑛入朝进贡。叶瑛一行到达湖广松滋县界,忽然风浪大作,舟船倾覆,止存马匹,其余全部漂没水中。千户叶瑛只好将幸存马匹贡上。礼部官拟奏治罪,英宗宽怀大度,降旨予以宽恕。这里提及的腾冲千户叶瑛所贡“宝石”,仍然不可称为翡翠。

成化年间,朝廷推波助澜,永昌举人张含在《宝井谣》中以“成化年中宝石重,私家暗买官家用。只在京师给帑银,不索南夷作琛贡。林宝石家海内闻,雄商大贾集如云”等语形容滇西宝石出现“雄商大贾集如云”的热闹景象,其中的“成化年中宝石重”一词,指的亦是宝石。

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杨慎《宝井谣》“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皆玩弄。岂知两片若云鬓,戴却九夷重译贡”,“君不见,永昌城南宝井路,七里亭前碗水铺。情知死别少生还,妻子爷娘泣相诉。川长不闻遥哭声,但见黄沙起金雾。潞江八湾瘴气多,黄草坝连猛虎坡。编茅遍野甘蔗寨,崩碛浮沙曩转河。说有南牙山更恶,帕头漆齿号蛮莫”等语表明,其彩石光珠主要来自南路孟密摩谷(莫谷)一带,以其宝井路指向系即从永昌城南,延伸向腾越甘蔗寨,南甸南牙山,以及孟密附近蛮莫(即八莫)。

从近几十年以来腾冲的历次考古活动中所出土文物多为软玉,仅有个别翡翠这一事实可知,滇缅之间的翡翠加工交易,始于元代,而在明朝中期以后才开始盛行。2005年1月,在腾冲城南新生邑迁葬成化二十三年(1487)腾冲千户蔺愈后裔蔺山之墓,从中发掘出碧玉带钩扣,经专家鉴定为软玉;2010年7月,在西山坝钉子寨松树园迁葬腾冲指挥使陈昇等人成化年间墓葬,从中发掘出一件玉簪,同样为软玉;仅在腾冲南郊迁葬的崇祯十七年“李老孺人”墓出土一只抛光粗糙的翡翠手镯,此翡翠手镯就是腾冲在明末已经开始出现翡翠加工品的最好物证。


陈昇后裔陈洪图墓葬中出土的软玉玉簪
【注】
①《缅甸史》(G.E哈威原著,姚枬译注,陈炎校订,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②《明史纪事本末》
③《明实录·仁宗实录》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 刘晓云 黄志民 张宏坤 李希铭 娇娇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云南民族旅游网 www.ynmzly.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15003238号—1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