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增票子
2025-11-01云南民族旅游网
(记者 杨凤池 通讯员 王滟)“种1亩山嵛菜相当于种6、7亩包谷,今年每亩山嵛菜纯收入4000多元应该没有问题,种得好的话,可以达到6、7千元。”日前,记者来到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陆解三正在该村收购点交售山嵛菜,他一边数着票子,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纸厂村位于洱源县炼铁乡南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村,也是该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73户、17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户、546人。该村从2000年开始种植山嵛菜,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到现在山嵛菜已经发展成为村中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连续多年种植,造成山嵛菜品种老化,产量降低。去年8月,扶贫工作队入村以后,立足村中实际,帮助成立了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山嵛菜品种进行改良,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增加山嵛菜种植面积,按照每亩280元的标准补助贫困户,对无钱种植山嵛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积极协调和担保,由与该村合作的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垫资给群众种植所需的物资。
该村村委会支部书记陆荣昌告诉记者,“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村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种植了256亩山嵛菜,每户都比以前多种了1—2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山嵛菜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现在平均每家种植3亩多,每户预计比以前多增收4000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村民已经交售了900多吨,已兑付给村民300多万元,预计春节前夕收购将全面结束。”该村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余灿辉说。
据悉,该村已经与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种植山嵛菜1400多亩。在大力发展山嵛菜种植的同时,该村还扶持贫困户种植大黄、附子、续断、木香、三分三等中药材和养殖生猪。
在脱贫攻坚中,洱源县紧紧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通过传统农业增收、自主经营发展、劳务输出增收、企业参与带动、互助社带动等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确保农户的“实物”变“商品”、“商品”变“票子”。截至目前,按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全覆盖,共发放产业扶持补助9415户5137.11万元,户均达5456.63元。在全县50个行政村投入1610万元组建105个互助社,入社农户5050户19807人,实现了贫困村互助社全覆盖。全面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对无自主经营意愿和无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入股形式把1113户贫困户的5565万元贷款资金入股企业经营,合作社按8.5%投资收益,返回每户每年4000元为建档立卡户投资收益,同时企业还以就业安置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本报讯(记者 杨凤池 通讯员 王滟)“种1亩山嵛菜相当于种6、7亩包谷,今年每亩山嵛菜纯收入4000多元应该没有问题,种得好的话,可以达到6、7千元。”日前,记者来到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陆解三正在该村收购点交售山嵛菜,他一边数着票子,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纸厂村位于洱源县炼铁乡南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村,也是该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73户、17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户、546人。该村从2000年开始种植山嵛菜,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到现在山嵛菜已经发展成为村中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连续多年种植,造成山嵛菜品种老化,产量降低。去年8月,扶贫工作队入村以后,立足村中实际,帮助成立了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山嵛菜品种进行改良,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增加山嵛菜种植面积,按照每亩280元的标准补助贫困户,对无钱种植山嵛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积极协调和担保,由与该村合作的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垫资给群众种植所需的物资。
该村村委会支部书记陆荣昌告诉记者,“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村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种植了256亩山嵛菜,每户都比以前多种了1—2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山嵛菜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现在平均每家种植3亩多,每户预计比以前多增收4000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村民已经交售了900多吨,已兑付给村民300多万元,预计春节前夕收购将全面结束。”该村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余灿辉说。
据悉,该村已经与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种植山嵛菜1400多亩。在大力发展山嵛菜种植的同时,该村还扶持贫困户种植大黄、附子、续断、木香、三分三等中药材和养殖生猪。
在脱贫攻坚中,洱源县紧紧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通过传统农业增收、自主经营发展、劳务输出增收、企业参与带动、互助社带动等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确保农户的“实物”变“商品”、“商品”变“票子”。截至目前,按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全覆盖,共发放产业扶持补助9415户5137.11万元,户均达5456.63元。在全县50个行政村投入1610万元组建105个互助社,入社农户5050户19807人,实现了贫困村互助社全覆盖。全面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对无自主经营意愿和无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入股形式把1113户贫困户的5565万元贷款资金入股企业经营,合作社按8.5%投资收益,返回每户每年4000元为建档立卡户投资收益,同时企业还以就业安置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本报讯(记者 杨凤池 通讯员 王滟)“种1亩山嵛菜相当于种6、7亩包谷,今年每亩山嵛菜纯收入4000多元应该没有问题,种得好的话,可以达到6、7千元。”日前,记者来到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陆解三正在该村收购点交售山嵛菜,他一边数着票子,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纸厂村位于洱源县炼铁乡南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村,也是该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73户、17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户、546人。该村从2000年开始种植山嵛菜,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到现在山嵛菜已经发展成为村中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连续多年种植,造成山嵛菜品种老化,产量降低。去年8月,扶贫工作队入村以后,立足村中实际,帮助成立了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山嵛菜品种进行改良,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增加山嵛菜种植面积,按照每亩280元的标准补助贫困户,对无钱种植山嵛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积极协调和担保,由与该村合作的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垫资给群众种植所需的物资。
该村村委会支部书记陆荣昌告诉记者,“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村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种植了256亩山嵛菜,每户都比以前多种了1—2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山嵛菜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现在平均每家种植3亩多,每户预计比以前多增收4000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村民已经交售了900多吨,已兑付给村民300多万元,预计春节前夕收购将全面结束。”该村志和山嵛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余灿辉说。
据悉,该村已经与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种植山嵛菜1400多亩。在大力发展山嵛菜种植的同时,该村还扶持贫困户种植大黄、附子、续断、木香、三分三等中药材和养殖生猪。
在脱贫攻坚中,洱源县紧紧抓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通过传统农业增收、自主经营发展、劳务输出增收、企业参与带动、互助社带动等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确保农户的“实物”变“商品”、“商品”变“票子”。截至目前,按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全覆盖,共发放产业扶持补助9415户5137.11万元,户均达5456.63元。在全县50个行政村投入1610万元组建105个互助社,入社农户5050户19807人,实现了贫困村互助社全覆盖。全面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金互促”模式。对无自主经营意愿和无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入股形式把1113户贫困户的5565万元贷款资金入股企业经营,合作社按8.5%投资收益,返回每户每年4000元为建档立卡户投资收益,同时企业还以就业安置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
- 
											
						汇智普洱: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探索森林可持续管理新路径2025/10/31 
- 
											
						“花开四季 ‘香’约云南 坐着火车游红河”旅游推介活动在昆明举行2025/10/31
- 
											
						【原创文章】贡宝之城腾冲2025/10/30 
- 
											
						保山比顿咖啡国际化战略迈出坚实一步2025/10/30 
- 
											
						第二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在云南普洱隆重举办2025/10/30 
- 
											
						“以葫芦智慧筑根铸魂,让扎西‘三转’精神成新时代文化传播标杆2025/10/28 
- 
											
						临沧临翔: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2025/10/28 
- 
											
						健康云南建设“十四五交出高分答卷”服务体系更趋优质均衡2025/10/28 
- 
											
						【原创文章】曼哈茶韵2025/10/24 
- 
											
						“中国新农民”系列之‖周艺畅:石斛花开,绘就乡村共富画卷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