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3-04-15 08:32:24|来源:转载于网络
古灯收藏者 云南昆明奇人陈星亮
作者尹绍平
陈星亮是昆明供电系统退休职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昆明摄影家协会会员。几十年除了摄影外还疯狂迷恋收藏古灯,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收藏的灯具几百件,几乎耗尽毕生的集蓄建立了一个叫“星亮灯屋” 的个人家庭古灯愽物馆。走进“星亮灯屋” ,看到在不大的客厅和餐厅的墙壁都改造成专门的展柜,柜里存放着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各式灯具500多件,甚为壮观和震撼!这些灯具品种繁多,有元明清时代的古灯,也有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灯,有世界各国洋灯具,也有中国少数民族最原始的竹灯等。在展厅里,各个时代的灯具衍译和构成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体现了人类从古到今追求光明的纪录。
古灯收藏者 云南昆明奇人陈星亮
为什么陈星亮一辈子那么执着专注从未放弃地收藏古灯呢,听听笔者专访陈星亮时,他是如何说的:
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从昆三中下乡到陇川障凤,两年半后招工到昆明供电局,一直到六十岁退休,其间当过高压电器检修工,当过汽车驾驶员,后来在局搞摄影、电视宣传工作。我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一直坚持做了一件自认为是有点意义的事情---就是收藏灯具。
现在,在我的客厅、饭厅里,安放了六个“陈列柜”,里面摆放了大大小小五百余种各式各样的中国的、外国的古老油灯。有东汉、战国时灯具的仿制品、有元、明、清时代的陶灯、瓷灯、铜灯,也有近、现代的各式老灯具、老烛台、老电表等。到我“展厅”参观过的人,都说不容易,说我是个有心人。
一开始的收藏是漫无目的,只觉得是好看好玩就买。 直到一九九七年。在云南省博物馆内观看了一个名为“云南沿桑话百年、1896-1904年历史照片”的展览,200幅反映昆明古城风貌及晚清云南政治、人文景观的照片、引起了巨大震动,怀着寻根、了解过去的渴望和兴趣、成千上万的昆明人争相观着、我和这许多的昆明人一样开始是怀着看看一百多年前老模样的好奇心、看后也和他们一样对昆明百年的沿桑巨变十分感动。一百多年前,就任清末法国法总领事的方苏雅带着七部相机和大量问世不久的玻璃干片,拍下了当时在昆明的所闻所见, 这些照片现在成为了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记实性照片。
照片背后的故事更使我感动:昆明人殷晓俊及罗庆昌等人慧眼识宝,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先祖的思念,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民族的情感,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私人筹款一百多万,几次飞赴法国,多方周折,终于购得了几百幅照片的中国使用权,使这些封尘百年,几乎面临灭绝的历史照片能够展示在昆明人眼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他们拯救了这些珍贵的昆明清代历史照片。恐怕方苏雅也没有想到,他藏在地窖紫檀木箱里的照片,会成为稀世藏品 。
我就在想,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东西,将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消失或改变,历史不可能重演,但从一些文字的记载和留存的图片和物品中,人们能见证到一段历史。人们称电力工人是光明使者,我没有条件拍摄像方苏雅那样的旷世之作,也没有能力收藏名贵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作为一名在电力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员工,干的是与灯与光明直接相关的工作,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一些与电、灯和光明有关的发展历史和物件。收藏一些灯具、电表、器具,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事。
在坚定了的收藏灯具念头后,每到周末,我会经常大半天大半天地从家里消失。家里人一见我要出门,就打趣地说“又要在淘垃圾去了”。确实,有时候拿回家的“宝贝”是脏兮兮,又油又灰的。开始的时候,只要见到是灯的或像灯的,就一股脑的往家里搬,同类、重复的多,有时还免不了上当吃亏。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如果就这么一味的“淘”、一味的“买”,那么我从中什么也学不到,也很难收藏到真正有价值和值得收藏的东西。从初期的“热情“中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更多的留意有关文物、历史介绍、阅览有关古灯具收藏等方面的书籍。
有一次,在南屏街的古玩城,我见到一块外国电表,店主在电表旁边标注,说“这是一块德国制造禅臣牌交流电度表,大清光绪年末由德国制造出口中国,昆明是全国较早使用交流电的地方,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电表体积小,水晶玻璃窗框,至今运行正常,内部结构,可靠性能等指标,超过目前中国制造的电表,(百年回顾)”,我见到后,当即把它买了下来,这是我收藏的第一块电表。现在,在我收藏的十多块电表中,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早期制造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古玩店里看到一盏古灯是一个俯卧的裸体铜人双掌前伸,捧着个圆形灯盘,三根链条吊住人体的两肩和臀部,造型很别致,我反复观着,灯上满布铜绿色,人的面部和花纹已经锈蚀不清,确实像是在土里藏了很多年的样子。卖主见我很感兴趣,就满脸堆笑的向我介绍说,这是出土的珍贵文物,仅此一件,愿以三千元的价格卖给我,算是交朋友。我听后微笑的告诉他,这应该叫“人型吊灯”是东汉时期的灯,也是以后历代吊灯的先驱和代表,真品是国宝,藏在国家博物馆中,这个至多是个做工比较逼真的仿制品,价值也只在百元左右。小贩喷喷称叹说遇到识货人,而我则满心欢喜的以一百元的价格买回了这个仿制品,回到家仔细观看后,还真是庆幸,幸亏自己在阅读时已经记住了这盏灯的由来,才不至于被黑心的小贩蒙骗。
在收藏灯具的过程中也碰到很多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有一年“五一”大假,我们到黑井古镇,因游人爆满,跑了几个小时,实在找不到住处。正在十分为难的时候站在旁边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对我们说,要是不介意的话,就委曲一下住在他家小阁楼上。我们满心欢喜住下了,晚上与老大爷聊天时见到他屋里放着一盏陶瓷油灯,看起来是用了很多年的了。他说与这幢房子一样,是家里传下来的,一是舍不得丢,二是偶尔停电时用一下。我犹豫再三,表明了想买这盏灯,老人知道我在收藏灯具后,硬是不收我的钱,要送给我,走的时候我连同住宿费悄悄地放在老人桌子下。
为了一盏心仪的灯具,我也曾有“三顾茅庐”的经历。一次,到中甸旅游,第三天返回丽江古城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同伴们都去逛四方街,我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去老街找古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盏清代白铜盘式挂灯,货真,价也挺,我身上带的钱不够,几番讨价还价,老板分文不让,无奈,等吃饭后再去时,店铺已经关门了,第二天一早赶去,还没开门,只好离开上了汽车。已走出十多公里,我心里老是欠欠的,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怕再难见到了,最后,说服了同伴,又返回丽江,好在店铺终于开门了,老板见我求灯心诚,也让了点价卖给了我。
好多次出国旅游,我的眼睛也都爱盯在旧货摊上,也搜了一些国外的灯具,在以色列旅游的时候,为了买一对烛台,掉了队,没有参观成一个著名的大教堂。
说起灯具,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关于灯的记载。灯在人们生活中是再平凡不过的了,古往今来,灯就是人们黑暗中的光明伴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家家户户都用灯,灯不仅种类繁多,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其中很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各个时期的灯具,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千姿百态的电灯已经取代了延续了几千年的老油灯。
在昆明供电局局志上这样记载着,螳螂川兴建石龙坝电站,至清宣统二年7月开工(1910年)民国元年(1912年)4月建成发电,送电之日,在翠湖海心亭,三牌坊,金马碧鸡坊悬挂数只500瓦白帜灯泡城乡男女老少,争相观灯甚为热闹,这便是昆明供用电事业的开始,100多年到现在,千千万万高亮、节能的电灯彻底取代了形形色色的老油灯。昆明百年灯的巨大变化。有幸的是我们这一代,就生活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曾亲身经历了由菜油灯到煤油灯,到煤气灯,电池灯到今天千姿百态的现代灯具。到现在,一些我们听说过的、见过的、用过的老旧灯具已经消失。到现在,经过城市电网改造,一户一表,农村村村通电,早已经是万家灯火,我到要找到一盏有收藏价值的老灯,实在是很不容易了,偶尔在古玩店看见,但要价已经很高了。
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听到一些关于老油灯的故事了。老油灯后面确实有故事。 看到清代、民国时期的大烟灯时,我们会想到,那个年代,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就是因为这种灯太多了;看到煤石灯,会想到这是解放前“砂丁”们在漆黑狭窄的矿道里用以谋生的照明工具;见到国外来的“洋马车灯”时,想到过去只有极少数人家才养得起洋马车,用得起这样的洋灯;见到自行车上的摩擦灯、电池灯,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时侯的单车,也是像现在的汽车一样,前边也要点亮一盏灯,晚上才可以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通行。看到各式各样的煤油灯,想起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由于经常停电,自己用墨水瓶做成小油灯,在灯下写作业,上自习;想起了我们当红卫兵,提着一盏小马灯“长征”、“串联”的情景;想起那段时期闲在家里,找块有机玻璃,又磨又挫,自己制作小台灯;想起一盏汽灯照亮在打谷场上,“生产队里开大会”的情景;看到工作用过的行灯,会想起自己也曾经点着行灯,蹲在又油又闷的油开关桶里满脸油水、汗水,检修作业的情景…
这几十年里,作为一名业余收藏者,资金、时间和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能通过收藏这些物件,我学到的,得到的其实也很多!它引发我们的一些回忆与思索,毕竟,追忆昨天更能珍惜今天。这些收藏品记述了灯与光明的历史进程。近几十年来电力事业有着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我们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见证了这段历史!
我和陈星亮是四十年前1983年2月3日认识的。当时是在昆明摄影家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届协会会员110名,我是协会创会首届副秘书长,陈星亮是来自昆明供电局的会员、理事。他在供电局搞摄影、电视宣传工作,同我接触不少。当年在南屏街晓东街口昆明图片社我主持编辑的“昆明新闻”宣传橱窗里几乎每期都采用陈星亮拍摄关于反映昆明供电系统发展的新闻图片。他多年来对单位交给工作都是勤勤每垦垦、兢兢业业、一絲不苟地认真完成。同样,在收藏古灯具事业中也看到了他坚持、执着、不离不弃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1983年2月3日昆明摄影协会成立合影照:笫四排左三为陈星亮,右七为本文作者尹绍平
陈星亮为什么会痴迷上收藏灯具呢,从他口述中知道,他是一位老三届,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六十年代曾插队下乡到遥远而艰苦的云南边疆陇川障凤傣族村寨,那个年代,每当天黑,寨子伸手不见五指,到处漆黑一片,每家里只有微弱的一盏油灯,给陈星亮留下了极其深刻和不可磨灭的印象。在知青返城参加工作以后,陈星亮成为一名电力工人,亲身经历了我国电力的大变革及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在电力系统从事宣传工作后,更加全面系统了解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他感觉和领悟到每个时代的灯具,就是一个最好的历史见证,体现人类从古到今追求光明的真实记录。云南的石龙坝电厂,是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云南电力发展较早,但是电力系统目前尚无比较完整的历史灯具的记载,这些历史灯具如果不专门和系统收集,及时抢救,不久将会消失在历史尖埃之中。陈星亮说,很多历史需要有心人去发现记录和收藏。作为一个电力职工,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灯具的收藏一直现在。在他的藏品中每一件灯具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每一件灯具的收集都有一个故事。
从陈星亮收藏灯具过程中,看到了他对灯具独特的热爱,对追求光明的大爱,只有这份挚着的爱,才能持久这份事业。一个人做好一件事並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陈星亮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收藏古灯具)的值得敬佩和值得尊重的奇人。
目前,困扰陈星亮最大的烦恼就是狭窄的家庭环境很难滿足庞大数量灯具的存放和把这些有厚重历史价值的灯具向社会和更多人展现,他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和有缘之人、有识之士的支持,提供一个展示的环境向社会开放。
编辑:尹达天
审核:吴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