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正文

寻甸以高原特色产业带动快速扶贫

发表于:2018-04-19 20:57:00|来源:环球游报

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海拔2000米。蜿蜒陡峭的山路下面,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层层叠叠的梯田和绿树掩映下,是一栋栋新建的民居。溪水从村边流过,滋润着山坳里的彝族群众。

“下面是寻甸县功山镇朵马嘎村委会的岩脚自然村,之前这里的民房只有3户是比较好的,其他都是破旧的土基房和瓦房,歪歪斜斜,已经无法适合居住。安居房建设后,全村的群众都有了新房。比较起来,之前的那3户群众的房子,反而看起来有些旧了。”功山镇副镇长徐添镖介绍。

“功山镇辖16个村委会133个自然村;有10682户412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14户11112人。功山镇党委、政府勇于承担起全县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难度最大的脱贫攻坚任务。三年来,功山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43户1089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08元以上,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53%。”功山镇党委书记丁喜飞介绍。

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增收的核心。

“寻甸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的工作目标,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模式,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菜单式产业扶贫思路,以‘八个一’为主线、‘八个龙头’为抓手、‘八大品种’为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说到产业发展在扶贫攻坚中带来的效果时,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这样介绍。

万人欢笑搬新居

“那里哟……那那喂……我在红色的土地上,等着您;我在绿色的山川里,等着你;我用纯洁的心灵,深情呼唤您;想您和我一起,品尝苗乡的甜蜜。哎……”

海拔2100米,213国道旁,原本冷清、封闭、落后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功山镇纲纪村委会偏路村变得异常热闹。

早饭后,周围几个村的乡亲们陆陆续续赶到这里,寨门前热情好客的苗族女子唱着敬酒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们。

活动室前,围满了观看演出的男女老少,《飞向苗乡侗寨》、《苗岭迎客歌》等一首首动听的山歌,伴随着苗家姑娘曼妙的舞姿,演绎出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我们苗族人爱唱歌、爱跳舞,村里的兄弟姐妹编排了十多个节目,准备演给大家看。”村民小组组长张学林说,今年全村人搬进新房过年,真是太高兴了,就想表演节目庆祝一下,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偏路村从来没有像这样热闹过。

“之前,我们居住在距此2公里的半山坡上,基础设施差,资源承载力低,房屋也相当破旧。寨子里的老房子,有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最困难的一家,5口人挤着睡在一个大笸箩里,下面垫着一些稻草,上面盖着一床薄被子,看着都很心酸。”

张学林介绍,因为这里是高寒山区,苗寨群众历来只能种植包谷和洋芋,吃的米还要卖点包谷去换点,生活相当艰苦。在扶贫攻坚中,各级党委、政府对苗族群众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全村规划了异地搬迁点。现在,苗寨的24户100人全部搬迁到了新房。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偏路村的异地安置点,清一色漂亮的小洋楼上,写着感谢党恩的标语。每栋安居房的墙壁上,还有反映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壁画;门前的小菜地上,种植了一些时鲜蔬菜。

81岁的苗族群众罗正兴,从安居房建设那阵子,就每天从山坡下爬上来,在安居房建设点走来走去,还力所能及地帮点忙。他是安居房建设的目击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他的一生,曾几次翻盖过房子,但哪一次都没这次的好。

“感谢共产党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罗正兴的老伴陈巧珍今年也有77岁了,她端来一锅热气腾腾的米饭,米饭里还焖着当地的洋芋。她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洋芋,嘴里还念叨着感谢的话语。

按照异地搬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偏路村还制定了后续发展规划:“发展特色种养殖;充分利用偏路村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设山林养鸡场一个,实施规模化养鸡,养殖苗鸡3000只,逐步扩大规模;因为偏路村的耕地多为坡地,适宜种植黄首乌等中药材,计划种植黄首乌24亩,每户1亩……”

张学林介绍,从以前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现在环境舒适、交通方便、水电有保障的安置点,苗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在综合考虑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

安得广厦千万间,千家万户尽欢颜。这样的安置点,在功山镇还有几处——

功山镇党委、政府抓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住房问题,牵住扶贫攻坚的“牛鼻子”,全面启动贫困群众住房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群众“安居乐业”为脱贫先决条件,先后实施了宜居农房、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扶贫工程,使全镇6856户万贫困群众摆脱窝棚草房、坍塌危房、人畜混居的居住困境,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房屋。

曾经的白龙村委会打磨箐苗族群众散居在深山老林里,住的是茅草房、垛木房,吃的是麻洋芋、粗荞饭;多数群众以打猎为生,过着温饱难安的日子。

为彻底改变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功山镇党委、政府及当地村干部深入山沟山洼,翻山越岭发动群众搬出深山,集中安置,8户群众分2个搬迁点建设。新建村庄规划有序,水电路配套,白墙蓝顶掩映在青山绿树中。

有了新居,苗族群众改变了落后的生活习惯,开始讲究卫生;有了出路,大家也改变了之前的游猎生活,开始走出深山务工致富。

朵马嘎村委会地处花石头梁子,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共6个自然村,1920人。其中,彝族1481人,占总人数的78%。

在全镇脱贫攻坚中,朵马嘎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全村共512户,危房改造就达422户,占总户数的82%。如此庞大的“危改”任务,考验着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勇气和能力。按照“精准统筹、高位推进”的决策,挂钩县领导高度重视,功山镇党委书记丁喜飞任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

目前,通过实施宜居农房建设工程,全镇完成3114户11112人居住的农房建设;通过实施5个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镇146户576人喜迁新居;通过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危房7213户,拆除重建7010户,修缮加固203户,使贫困群众有房居住。

种植药材奔小康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腹冷疼、虚寒吐泻、阳寒水肿、湿寒痹痛等……”

海拔2055米,云南蒲草塘附片加工厂门前的空地上,种植着大片的附子,中草药牌上还写着附子的主要功效。

加工厂内的水泥地面上,席子上摊晒着煮好后的附片。一车车加工脱毒后的附片,被工人们倒在席子上晾晒。

功山镇纲纪村委会副书记刘发祥是附片加工厂的负责人,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寻甸发祥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式牌成立,主要以附子、黄芪、黄草乌等中药材示范种植为主。

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户入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社已实现产销一体化合作模式。2017年,引进附子、黄草乌、板蓝根等特种中药材规模种植。其中种植附子1000亩、黄草乌200亩、板蓝根500亩、当归300亩;收购鲜附子900吨、干品板蓝根15吨、鲜品当归12吨。

为确保种植户增加经济收入,合作社与云南白药及周边农药、麻醉药剂、中药饮片等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洽谈,于2017年8月投资400余万元,在纲纪村建成年产2000吨鲜品附片加工厂,加工厂年用工100余人,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人签定了常年用工合同。

“附子是一年生中药材,收获的季节是每年的8月到10月份。附子成熟后,就要立即刨出来,装车运走。一旦遇到雨季,附子没办法刨出来,就会烂在地里;而一旦在运输途中耽误了时间,附子也将开始变质腐烂,没办法再进入加工厂加工。”

刘发祥介绍,没建厂前,有一年收附子的大车在地头等着收购,适逢大雨,群众无法收获附子,纷纷回家避雨。当时,司机才收了半车,又不肯走。为了不耽误附子的运输时间,刘发祥还拿出几千元的路费,喊司机抓紧将半车附子拉回四川加工。

“现在每逢收获季节,我们的加工厂都有人值班,群众种植的附子收获后,随时收购、马上加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附子的加工效益。同时,附子用途广泛,在镇痛和农药等其他领域,也能发挥作用。”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向有“一屁股能坐三棵药”的说法。但是,要想大面积地人工种植中药材,还需要有人先尝先试。因此,在刘发祥的加工厂一侧有块实验基地,种植着药用牡丹、天南星、芍药、黄精等中药材。一旦实验成功,就会率先推广,带动周边的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增收致富。

“近年来,合作社特种种植执行的合同定价产销模式,切实解决了合作社社员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形成带动周边群众的主要产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社员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今年,合作社预计种植附子1500余亩,带动农户600余户,确保户均增收6000余元。”刘发祥介绍。

产业建设是脱贫攻坚的“硬指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血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现象既不精准,也不长远。

中草药种植,也是功山镇的特色产业。

按照寻甸县委、政府“打造云药之乡”、建设“云白药生产车间”的发展思路,功山镇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逐步做大做强中草药产业。

海拔1950米,云南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周围的棚子下,覆盖着绿油油的中药材。

公司负责人范住英是附近有名的女强人,也是三保村委会下水塘村的村长。

功山镇三保中药材种植项目于去年2月启动,与专业从事农业生态投资、研发、国家濒危中药材种植、开发、组培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云南籽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一期规划种植面积近1000亩,主要以金铁锁、白芨、黄精、板蓝根种植为主,已与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

范住英介绍,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后,农民有了稳定的地租收入;公司提供了100余个务工岗位,建档立卡户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为务工的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增加1500元以上收入,为当地农民创造一个极积有效的就业环境;部分建档立卡户与公司签订入股合同,把产业资金入股到公司,每年按10%的比例进行分红……

目前,功山镇已种植中草药5000亩,实现纯收入1800余万元。其中150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600元,使中草药种植产业真正成为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色产业促致富

 “寻甸兴盛养殖专业合作社(省种羊扩繁基地)成立于2016年,以养殖肉羊、种羊扩繁为主。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加入合作社,现养育种羊420只,存栏肉羊1200只,分别由4户养殖大户、贫困户分户养殖,年产值200万元,实现纯利润60万余元,为集体经济增收5000元以上,社员和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海拔2143米,横山村委会凤龙山村。

一处新建的养殖扩繁基地前,建设的收尾工程还在进行。但在养殖区里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黑山羊,却已经在自由地啃食喂食的草料。一群小羊羔从栅栏缝里挤出来,跟前来参观的人嬉闹:蹭裤腿、叼鞋带,像是一群顽皮的孩子。

横山村委会党委书记陈道方介绍,养殖业(功山羊)是功山镇藏富于民的优势产业。

因附近就是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原云南省种羊场),所以有大片的草山优势。自从2016年开始,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接洽下,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接纳寻甸兴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种羊扩繁基地。按照双方约定: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派遣技术员入住省种羊扩繁基地,负责技术指导;省种羊扩繁基地按照技术员要求,饲养种羊。

现在,省种羊扩繁基地饲养的均为母羊和羊羔。羊羔出生3个月后,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按照650元每只的价格回收羊羔,回场饲养一个月后,销往全国各地,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对超过体重的羊羔,每斤加10元收购。因为羊羔饲养得力,所以现在省种羊扩繁基地基本上每只羊羔都卖到750元的价格。

在云南羊的种羊繁育中,素以黄山羊、黑山羊、花羊和白羊为主。这几个颜色品种的羊,均适宜在云南繁育。但是,在品种的淘汰中,黑山羊不但长势快,而且抗病性强、肉质细腻,所以,现在省种羊扩繁基地饲养的全部是黑山羊。

“平时的放牧中,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也有严格的规定,只能在规定的草山上放牧,不允许和其他羊群接触,以保持种羊较强的免疫力。”

陈道方介绍,一般放牧时,只放牧母羊。“三个月内的羊羔,有专门的饲料和技术员照顾,所以一般不参与放牧。现在,养殖区的设施基本齐全了,以后,我们还会聘请建档立卡户的群众成员来厂里参与管理。”

寻甸兴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叫罗存柱,也是凤龙山村的村长,更是建筑行业的能手。在扶贫攻坚的安居房建设中,他负责横山村委会650套安居房中的其中60户安居房的建设工作。

“罗存柱是位非常有爱心的人。在安居房建设中,群众缺少资金购买原材料时,都是由他先行垫资,没有耽误所负责的60户安居房的建设。”陈道方表示,将合作社交给有爱心的人管理,村党总支也放心。

“在建设特色产业的同时,功山镇还加大烤烟、马铃薯等传统产业的科技措施,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提质增效,发挥了基础产业促脱贫的作用。”

姚小林是昆明市政府研究室派驻横山镇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2016年来横山后,目睹了横山群众的变化。

“变化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党建扶贫双推动、产业发展有支撑、发动群众齐参与、围绕中心不放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更为可贵的是,在党建扶贫双推动上,我们将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

在产业扶贫中,“党支部+”的模式,也成为寻甸县、功山镇的一大模式。

目前,功山镇产业扶贫坚持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抱团发展路子,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21个,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11家,打造种养殖业基地8个,遴选产业扶持企业32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增收,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能脱贫。

截至目前,全镇规模化养殖能繁母羊5000余只,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入股分红,逐步扩大功山羊品牌和规模。功山猪养殖大户带动建档立卡户601户,养殖母猪1000余头,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420万元。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9600人次。充分利用户均7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对全镇3114户贫困户进行扶持,鼓励农户积极发展种、养殖业。

同时,务工产业也是功山镇的特色产业之一。

目前,全镇有适龄劳动力20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5922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转移培训400人,转移就业365人,就业收入876万元。

今年,已经有序组织输出劳动力4批次,转移就业154人,自发外出务工累计达126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95人,外出务工占适龄劳动力总量的52.5%。务工经济,已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大产业登上历史舞台。

后续发展有保障

“功山镇朵马嘎村委会位于功山镇西北部,距功山镇政府26公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条件落后,交通闭塞,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彝族聚居村落。”

海拔2500米,朵马嘎村委会朵马嘎大村,彝族群众的聚居地。

“之前,村里没有硬化道路,都是泥泞难行的小路。每逢雨天,不穿雨靴根本不敢出门。”功山镇副镇长徐添镖带着记者在大村走了一圈,指着新建的安居房说:“新房建好后,我们还对原来的危房和破损房屋进行了拆除,让群众安心入住。”

当时,村里有个彝族群众叫李学真;安居房建好后,硬是不敢入住。徐添镖和昆明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派驻的工作队队长蒋厚培知道消息后,去村里查看。“不是我坚持不入住啊,徐镇长,是因为安居房旁边的老房子没有拆除,随时会砸到安居房上,我是担心啊……”

“没问题,我们帮你将老房子拆除——”徐添镖了解彝族群众的担心后,立即喊来施工队和吊车,先谨慎地将老房子上的瓦片弄下来,再将上面的部分拆除。之后,在老房子的一侧还竖起了撑杆顶着,之后才喊吊车施工,安全顺利地将老房子拆除。

“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搬到新居入住了。”看到老房子被拆除,李学真开心地搬到了新居。

“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现在,干群关系很融洽,扶贫的各项工作也都在顺利推进。”蒋厚培介绍。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功山镇坚持镇村两级书记抓扶贫的思路,凝聚起全镇上下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调动全体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丁喜飞介绍,目前功山镇乃至寻甸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这里面,也凝聚了无数扶贫干部和工作队员的心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还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产业,让每户有稳定的收入。让群众进入产业链,让产品进入市场。”

之后,功山镇在产业上,将继续巩固传统产业,继续做好中药材和功山羊两大产业,打造优质品牌,培育主体行业。在深挖资源上,继续开展土地流转、盘活现有资源、引进优秀企业、引进适合市场的优质项目。

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功山镇还将在交通和水利上做文章,提升“大交通、大水利”意识。另外,就是做好乡村规划,着力打造主集镇和次集镇,打造中药材和功山羊交易区,打造新的物流中心。在民生方面,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打造以“名师、名校、名长”的“三名”格局。

“最后,功山要形成以绿色经济种植带、农副产品物流带、乡村旅游经济带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丁喜飞介绍。

经过多年的努力,寻甸县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剩下的贫困人口基本处在山区、高寒山区,总体来说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脱贫攻坚成本高、难度大,属于最难啃的“硬骨头”。

围绕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的工作目标,寻甸县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模式,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菜单式产业扶贫思路,以“八个一”为主线、“八个龙头”为抓手、“八大品种”为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在抓项目龙头上,推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中央生猪调出大县项目、中央草原牧业示范项目和粮改饲试点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何健升介绍,在抓企业龙头上,全县遴选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187户,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党支部+能人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方式,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增收等生产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合理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去年,全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为引领,农牧业不断发展,贫困户持续增收。对照贫困村退出10项考核指标,全县贫困村均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实现100%退出。”何健升介绍。

□ 张 密 通讯员 马中向  文章来源 环球游报2018年4月20日A5版

相关文章阅读:
      ● 寻甸以高原特色产业带动快速扶贫 ( 2018-04-19 )

上一篇:户户有增收项目 人人有脱贫门路--西盟产业扶贫扶到群众心坎里

下一篇:云南扶贫债券成功发行 首单发行金额10亿元

录入/责任编辑:杨晓媛Update Time:2018-04-20 10:08:35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