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正文

户户有增收项目 人人有脱贫门路--西盟产业扶贫扶到群众心坎里

发表于:2018-04-19 20:48:36|来源:环球游报

户户有增收项目   人人有脱贫门路

西盟产业扶贫扶到群众心坎里

西盟于1965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位于普洱市西部的阿佤山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近年来,西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补齐问题短板,强化攻坚能力,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通过坚持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着力构建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保障,积极构建上下联动、针对性强的政策体系;坚持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实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同时,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不断提升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坚持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过上美好生活;坚持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人人愿为、人人能为的大扶贫格局。

 

“橡胶树的表层分为五层:粗皮、沙皮、黄皮、水囊层和形成层。割胶时,胶刀割到第三层的黄皮最好,出胶量大,还伤不到树木。一旦割浅或者割深,不是出胶量不大、就是伤到了橡胶的‘血管’系统……来,你来试试。”

东经99°30'、北纬22°42'。

西盟县中课村六组村民活动室旁的空地上,栽了很多橡胶树和其他树木的桩子。一人多高的树桩子前,宋岳乡橡胶一队的老师周文云正在手把手地教着身边的佤族群众割胶技术。

“以前,割胶都是年轻人的事情,一般中老年人很少参与。现在,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也要参与割胶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高。”六组组长尼文介绍。

近年来,西盟在脱贫攻坚中,采取“产业扶贫来助力,精准发力拔穷根”的办法,围绕“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植新兴产业,大力扶持支柱产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总体思路,发展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传统产业,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并创新了“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以产业提质增效促脱贫攻坚。肉牛产业精准扶贫见成效、民族文化旅游彰显魅力促增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西盟已经形成了特色村庄、民宿、文化融为一体的良好局面:勐梭镇里坎农耕文化、农事体验区;勐卡镇马散村乡村休闲、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勐梭镇大寨、博航十组、博航八组,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特色民居客栈等,走出了一条发展模式创新、村容村貌改善、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百姓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南亢村:民族村寨话帮扶

“现在,村里的30户建档立卡户中,绝大部分建起了安居房。但因为还没有装修,目前仍有部分群众还没搬进去居住。就产业扶持来说,我们组的咖啡收入还不错,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就收入了9000元。”

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委会下新寨组组长扎克是位老党员,担任村组干部很多年了。

在他家的安居房旁边,有间老房子的房檐下挂着几段中空的木头,野蜂飞进飞出。养蜂,就是他家的一项产业。以前,村寨里的民族群众,都是到山上采野蜂蜜,费时费力。在西盟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号召下,村里的几户群众将野蜂尝试着引进家里来养。

“现在每年产蜂蜜几十公斤,都是交给亲近的人帮着销售,收入不菲。现在,养蜂也成了产业致富的一个途径。”

点上一支烟,扎克开心地说,政府除了鼓励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种植和养殖脱贫致富,就连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只要用工单位开具收入证明,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所以,现在不管是在家发展经济的还是外出打工的,都是一门心思地走脱贫致富的路子,村里的风气也改善了很多。”

扎克介绍,以前,大家住的都是老房子,有些还是歪歪斜斜的,所以懒得收拾。天长日久,也就养成了扎堆喝酒、打牌,不讲究个人卫生等不良习惯。现在,安居房建起来了,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员大力宣传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村容村貌,大家受到鼓励,重建了新形势下的村规民约,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年,西盟县整体脱贫出列,我们小组绝不拖全县后腿。”扎克表示。

“下新寨可耕种的田地较少,缺乏产业空间,加上村民没技术,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生活都相对困难。”金树良是力所乡扶贫工作队的队员,是去年9月份才调到这个南亢村负责脱贫工作的。

“村里最早的一项产业是茶叶种植,去年才开始种植了咖啡和油辣、坚果等经济作物。现在,甘蔗种植也成了当地的一项产业。”金树良介绍。

“我这次来,是给大家带来了一项新的产业项目,晚上开会听取下大家的意见。如果大家没意见,就马上要开始动手了。”西盟县委宣传部部长江磊向扎克介绍着,从5月份开始,附近的云岭牛养殖厂就要引进大批的云岭牛,饲料问题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西盟其他地方,群众大量种植皇竹草和青储玉米,成熟后卖到养牛场,一来解决云岭牛的饲料问题,二是增加农户收入。

“按照之前的经验,皇竹草的价格是每吨360元,亩产6吨,而且每年可以收割2次,适合在边坡和路边的空闲地种植。而青储玉米的收购价是每吨380元,也是每年2季,收入大概在每亩2000元左右……”

听着江磊的介绍,扎克连连点头:“虽然村里的空地不多了,但找点边坡种植皇竹草还是可行的;至于青储玉米,要发动大家都来试种。只要有了合理的收入,相信群众都会积极参与进来。下午,我带你去村外转转,看看哪里地块适合种植。”

“目前,南亢村委会还有340户1093人没有脱贫,占到了全部人口的1/10,脱贫任务艰巨。今年,是‘脱贫出列’的最后一年。为加快脱贫进度,所有来南亢河参加扶贫的工作队员,都是来为群众服务的,不分职务和身份、性别……”

其实,在来下新寨前,西盟县委宣传部就在南亢村委会组织各村组干部,召开了今年的第一场扶贫推进会。会上,传达了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脱贫攻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同时,针对南亢村委会的扶贫攻坚情况进行了通报,重新分配了扶贫人员。

上午的扶贫推进会上,还调整了所有的扶贫人员和挂包帮的村组。下新寨是江磊分到的扶贫村组,所以会议开完,她就先来下新寨了解情况,摸清建档立卡户的底数、目前的产业扶持情况和以后可能增加的产业项目。

中课镇:产业扶持培训忙

“我们引导群众种植的油辣项目,每亩产量能达到一吨,效益可观……”

清晨的山区,雾气曚昽,田埂湿滑。中课村五组的村干部和西盟阿佤山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秀华,一起到河边的低洼地带,查看今年新引进的油辣扶持项目。

中课镇地处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东与澜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乡三个乡相接 ,南与勐梭镇相连,西与勐卡镇相连,北与缅甸接壤。境内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700米;年降雨量2235毫米,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气候,居住着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靠近河边和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块,都适合种植油辣。”张秀华边走边介绍着。才走进长势茂盛的辣椒田,他的目光就被油辣吸引了,仔细地查看着油辣长势、植株疏密等情况。“这家的油辣种的还不错,能达到预期的产量。”

查看一番后,张秀华开心地笑了。

“油辣的最适宜种植株树是每亩1600棵,这样采光和生长能达到最佳。去年,油辣在岳宋乡已经种植了500亩;在中课镇这边,小寨只是其中的一点试点。你看,旁边种植着传统的小寨辣,长势和油辣相比略逊一筹。等种植油辣的用户获得效益,明年这片地里怕就没有小寨辣了。”

据了解,在宁饵县,种植油辣已有多年历史,但在西盟还都在尝试阶段。

“在政府引进的油辣种植项目中,公司负责免费提供技术、种苗、肥料和地下害虫杀灭农药。群众只要按照技术员的指引,就可以种植成功了。”小寨组干部介绍。

从小寨乘车继续上行,就到了中课村六组的地盘。今天,这里有个橡胶培训班,不少佤族群众聚集在村组活动室旁的空地上,跟培训师学习割胶技术。

“在佤族聚居区,从古至今,都有种植橡胶的历史,也保留了割胶的习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导致留在家里的中老年人都不会割胶和不真正懂得割胶。所以,割胶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行的西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汤保凤介绍,每年,西盟县委、政府均会在橡胶种植区,大规模地举办割胶技术培训。几年下来,已经培养了一批批的割胶能手。

“你的刀法不对,刻得太深了,这样会伤到树的表皮,出胶量也少。”看一位长者刀法不对,培训老师周文云接过胶刀,娴熟地表演着。在身边的几十名群众中,周文云最得意的是一位傣族妇女艾坡,她是这群“学员”里学的最快、刀法最好的一位。

艾坡家里种植了20亩橡胶,现在都10年了,还没有开始割胶。去年,她跟着培训割胶的老师也学习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参加培训了。

“学习割胶和真正割胶是两码事。因为去年的培训,我有了一些基础的底子,所以这次学的就稍微快点。”艾坡表示,今年,自家的20亩橡胶就是开始割胶了,她和老公一起参加了这次割胶培训,想着等真正开始割胶的时候,能帮上老公的忙。

56岁的水板王家里种植了30亩橡胶,本来要开始割胶了,但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所以他也只好来参加培训。他家是建档立卡户,之前家里养着几头牛,平时老伴去放牛,他就自己去照顾10亩玉米田。现在,也“磨刀霍霍”,准备靠橡胶产业脱贫致富。

作为割胶培训师,周文云近年来轮流在各乡镇培训,带出了三四百个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一旦通过了培训考试,我们还要颁发就业创业证,赠送包括胶刀、胶盆等在内的一整套工具,其中还有三角石、细石等磨刀石。”

“来参加割胶培训的51户群众中,有21户是建档立卡户。”受西盟县劳动就业局委托,西盟县职中的杨老师每年都会根据群众意愿,联系橡胶公司的培训师,来给民族群众培训各种劳动和生产技能,利用各种技能和产业来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永不落:甘蔗油辣助脱贫

“这里是永不落村委会五组的甘蔗,现在长势良好……”连绵的缓坡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着的甘蔗苗已经破土而出,有一尺多高了。

今年,永不落村委会新增了200多亩新种植的甘蔗,而且全部采用薄膜覆盖,增加了甘蔗苗的成活率。为了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村组干部还带头种植甘蔗。

拉祜族小伙子扎吉是五组的组长,之前没种植过甘蔗,但甘蔗是政府倡导的种植项目,所以他带头种了7亩,现在长势也不错。“种植甘蔗过程中,政府补贴了地膜的费用,还有种子和化肥,也有适当的补助。”

去年,扎吉种植了一亩豌豆,收入了七八百元;另外种植的一亩无筋豆,收入则超过了千元。另外种植的经济作物,就是传统的油菜了。在永不落村委会辖区居住的拉祜族群众,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但是,油菜产量偏低,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逐渐向高效产业项目发展。

“在五组的63户群众中,建档立卡户就有32户,几乎占到了半数。所以,既然群众信任我、选举我做村民小组的组长,我就要起到表率作用,带头致富,尽早脱贫。”

扎吉说,这不,雨季马上就要到了,村里的排水设施堵塞;趁着现在不到农忙季节,他带头组织村民挖排水沟,避免雨季来临时的雨水堵塞下水道。

说完,惦记着排水沟的事情,扎吉急匆匆地走了。

蜿蜒的河滩上,本来都是粗沙碎石,现在也被群众运来好土,将地衬平了;借着靠近河边的灌溉之便,现在也种上了油辣。

一片片的翠绿,让河边多了一道景色。

三组副组长扎拉也是位拉祜族群众,之前外出在北京打工,做了八九年的建筑工程。目前,整个村委会有200多青壮年在各地打工,为此,村委会还专门建立了“务工微信群”,及时在群里沟通信息。对收入高的务工者,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鼓励和奖励。

“对外出务工者,最高可补贴500元的差旅费,收入高者也将获得相关的奖励。”扎拉介绍,在鼓励群众外出打工的同时,村里也相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产业种植,形成长效机制。除了种植甘蔗、豌豆、无筋豆和油菜外,还大力发展油辣和林下经济作物种植。

“现在,政府推广的都是订单农业,只要民族群众种植好、管理好,收入是没问题的。对于这些订单农业的推广项目,政府也有相应的补贴。”

西盟县地税局副局长、派驻永不落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的高尚宏介绍,今年,根据当地实际,我们还准备大力推广养蜂业。

和以往散户养蜂不同的是,今年,西盟准备走一条更稳妥的路子:由当地组建养蜂合作社,由政府出资购置养蜂设备。赢利后每桶返回一定比例的红利,分给困难群众。这样,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就逐步展现在大家眼前。

“永不落村委会现有群众374户126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占到了178户551人,贫困面占到了40%。”

中课镇副书记马应启介绍,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大力推广,现在已经有3000亩的砂仁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收购价格也将逐渐稳定下来。同时,野生魔芋也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品种,但因为野生魔芋很难挖到苗,所以现在只推广了40多亩。

“如今,在拉中课镇已形成了油菜、甘蔗、油辣、豌豆、无筋豆、砂仁种植和蜜蜂养殖的多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这些产业里,中长短期产业交织在一起,避免了单一和短期产业的弊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马应启介绍。

玉体村:没有一家建档户

“我们村的85户佤族群众319人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没一户是建档立卡户。原因是,我们村里有种植甘蔗的历史。这些年来,群众种植甘蔗收入较高,所以在精准扶贫中没有拖国家和政府的后腿……”

说话的,是中课村委会玉体组的老组长岩給。之所以他说话底气壮,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玉体组确实没有给国家和政府拖过后腿。不仅如此,还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合力奔小康,纷纷加入到产业致富的道路上来。

1985年的时候,岩給就是村里的会计,当时做会计的收入也就是村民到年底时凑100公斤稻谷给他,算做报酬。1995年,岩給担任了玉体组的组长,开始带领民族群众尝试种甘蔗,他自己也做了甘蔗种植辅导员。

从那边起,玉体组的群众尝到了种植甘蔗的甜头,并坚持种植至今。甘蔗种植,也成为附近群众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当年,考虑到长短产业的结合,岩給还鼓励群众发展中长期结合的种植项目,全村种植了1800亩橡胶。20年过去了,橡胶产业也逐渐收益,群众的生活是一天天好起来。

“最早的时候,甘蔗产量只有两三吨,相对产量较低。之后,大家一起琢磨提高甘蔗产量的办法,在管理上下功夫。到2011年,甘蔗的产量已经达到了4吨到7吨的产量,收入倍增。”

岩給介绍,现在,每逢甘蔗成熟季节,附近糖厂的收购价已经达到了450元每吨,群众每亩的收入都在两三千元。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的人口逐渐增加,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目前,有106人在外打工。“不管是北上广还是在本省,都有我们村的年轻人。”岩給自豪地说。

早在2003年,玉体组就一次性建房72户、2004年建房5户,其余的房屋是去年重建的。建房过程中,除了政府适当的补贴,都是群众自筹自建。

“当时,因为是自筹自建,所以群众都是互相帮忙,出工出力。前一批群众的住宅地基打好了,再换到另外一批群众的地基建设中,以此类推。以2003年为例,当年建房的72户群众,在5月份已经入住一半,到年底全部入住新居。”

岩給介绍,当时重建的新房,已经实行了人畜分离工程;后来,自来水覆盖了所有的佤族民居,群众吃水再也不发愁了。去年之前,村里还有低保户,但从去年开始,已经没有低保户了。可喜的是:村寨里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在外工作,一个回村担任了领导。

“在村民自治中,以前也有佤族的村规民约,但基本上没认真执行。从去年开始,村民通过大会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开始正式实施了。以前,喝酒打架的事情偶有发生,但这几年大家忙着发家致富,也没时间喝酒打架了。”

岩給高兴地介绍,因为橡胶产业种植较早,现在也到了收获期。“而且,橡胶的效益会越来越好,将来肯定会超过甘蔗的效益。”岩給介绍,自从西盟建成糖厂后,玉体组的甘蔗坚持种植了20多年,从来没放弃过。

就岩給家来说,除了有个孩子在外读书外,他们夫妻俩种植了12亩甘蔗和4亩橡胶。去年,仅甘蔗就砍了66吨甘蔗。“这些年,我常年不在家,担任着附近三个乡镇的甘蔗种植辅导员,家里的甘蔗和林地都是媳妇一个人照管。”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奋发有为,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显现出来的直接效果是: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直过民族脱贫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不断加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说起去年西盟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西盟县副县长王童这样介绍。

□ 张 密 通讯员 汤保凤  文章来源  环球游报2018年4月20日A4版

 

相关文章阅读:
      ● 户户有增收项目 人人有脱贫门路--西盟产业扶贫扶到群众心坎里 ( 2018-04-19 )

上一篇:聚焦产业抓扶贫 持续增收见实效

下一篇:寻甸以高原特色产业带动快速扶贫

录入/责任编辑:杨晓媛Update Time:2018-04-20 10:05:36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