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山区学子的护航人
2025-05-02云南民族旅游网
城里姑娘杨海静,七年高寒山区生活,忘记城里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绿油油的行道树,一心赴在教学上,用青春泼洒知识,浇灌山区学子幼小的心灵,为山区脱贫洒下智力之力。
“施舍的含义是什么?”“以财物救济穷人或出家人。”“ 为什么加一个 “高贵的”修饰词?”“加了修饰词就在提醒我们不是一般的施舍。”这是杨海静在教学的一个场景。
杨海静家住大理市下关镇,2011年大学毕业,考上洱源县高寒山区胜利完小,胜利完小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校与家间隔140多公里,回家一次辗转几次,需要4—5个小时。
七年前刚来学校任教,杨海静徘徊过,犹豫过,生活上不适应,教学上面临磨合。胜利完小学生讲“白族话”,杨海静听不懂,学生们也听不懂城里老师讲的课。杨海静下定决心从头学起,遇到不懂的就向本地老师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圈子,去寻找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上,教学上适应,还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与同事和谐相处。
谈到杨海静,西山乡胜利中心完学生罗成龙高兴的说:“ 有一次我的裤子破了,杨老师亲自为我缝补,就像我妈妈为我缝一样,平时有什么事,老师都会积极帮我们解决。”
作为同事,西山乡胜利中心完小教师罗月林说:“我们杨老师相当有爱心,有一年冬天她看见学生衣着单薄,就通过网络给学生捐赠衣物,学生纽扣掉了,主动帮学生缝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年的努力,杨海静慢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得镇级、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表彰,2012年还被选举为洱源县人大代表。面对成绩,杨海静说:“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在这里学生给了我很多爱和感动,让这些爱和感动永远伴随着我。”
七年来的春去秋来,杨海静在事业上获得了丰收,却失去了同龄女孩的潇洒,远离年迈的父母,心里总有淡淡的忧伤。闲暇时,杨海静喜欢把生活中的点滴心情用文字、小诗记录下来,用相机拍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通讯员 周云深 王滟 杨树章(文章来源环球游报)
-
云南大学与云南省委组织部离退办联合举办“银龄组工进校园”活动 金色云岭2025/05/02
-
以茶为媒,书写两岸温情篇章——电影《昔归轶事》在昆明首映2025/04/29
-
第十三届云台茶文化交流主题周. 一叶同根生. 两岸共沸腾2025/04/28
-
旅居澄江丨在山水烟火间 把向往过成日常2025/04/28
-
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五华区2025年文化工作者漆扇制作体验活动圆满举办2025/04/27
-
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五华区2025年文化工作者漆扇制作体验活动圆满举办2025/04/27
-
“非遗器物与影像展”系列活动在云南财经大学启幕2025/04/27
-
共鉴非遗魅力!2025 年三迤酒业第三届阿子营玫瑰老卤酒文化节圆满收官2025/04/27
-
“阿诗玛杯”首届云南石文化博览会暨第三届石林彩玉文化旅游节盛大启幕2025/04/25
-
【云新发布】旅居临沧:有一种幸福在沧源202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