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8-28 11:59:06|来源:转载于网络
遗志长存:四代相传的报国路——记李炽昌先生与家族的百年奉献
本网讯:“激于桑梓之谊,义不容辞。”1924年,身在美国的李炽昌先生毅然放弃海外优厚待遇,响应云南交通司司长董泽的召唤,返回贫瘠的故土。自此,他的一生便与祖国的交通、水利、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植才兴企、服务家国”的初心。
勤学许国,奠基边疆
李炽昌先生幼时家贫,苦学成才,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后,远赴香港、美国专攻土木工程。虽身在海外,却始终心系故土。1924年回国后,他主持云南路政,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云南地理特点,规划“四干道八分区”公路网,主持修建全省第一条公路、第一座公路桥,终结云南不通车的历史,被誉为云南公路奠基人。1935年,他主持修通的滇缅公路东段(昆明—下关),为抗战期间紧急抢通滇缅公路西段奠定了基础。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输送了近50万吨援华物资,成为支撑抗战的生命线。
此外,他主持的“移卤就煤”工程彻底解决云南食盐紧缺问题,弥泸水利工程灌溉良田万亩,此两项工程目前仍然惠泽民生。他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任土木系系主任和教授,培养了大批交通人才,践行“教育兴邦”之志。正如其遗嘱所言:“虽未建立大功,亦小有成就……至死务求达到服务目的。
”遗愿嘱托,薪火不熄
1947年,李炽昌先生病危之际,仍不忘家国大业,遗嘱中深切嘱托妻子:“深望吾妻教子继续努力,促其继承吾志。”这份临终托付,点燃了家族世代相传的报国火炬。
先生归国三十余载,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56岁,其子女众多且年纪尚小,最小的女儿尚未出生。夫人刘毓芬不负重托,含辛茹苦,教子成才。解放前,二子、三子投身革命,参加边纵;建国后,子女悉数投身于国家建设:长子光宗、次子光祖继承父志,致力于交通事业,光祖曾任昆明铁路局机修厂党委书记;三子光弟毕业于北大物理系,任广州电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四子光汉投身矿业开发;五女光玉、六女光媛成为化工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光媛曾主持多个重大化工项目的建设;七女光琪、八女光华从事财经工作……家族职业覆盖交通、科研、化工、矿业、财经等多领域,实现了先生科技兴邦的夙愿。
(李炽昌夫妇合影)
(李炽昌先生的六个儿女)
四代同心,续写华章
更可贵的是,家族奉献并未止于儿女一代。长孙李永生、曾孙继续效力于云南公路系统,成就“一门四代公路人”的佳话。其余孙辈中,不乏留学生、公务员、工程师与教师;曾孙辈中再现土木工程人才,10多岁的玄孙李俊逸获2024年云南省击剑花剑冠军。李炽昌先生“科技强国、实业兴邦”的梦想,凭借血脉相承与家教传承,跨越世纪,持续生长。
(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女儿李光媛参与重走滇缅路活动,全家来送行)
(202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外孙女张劼参与重走滇缅路活动,全家来送行)
结语:家国一体,精神永续
李炽昌先生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他以专业报国、以实业救民,更以遗嘱托付,将个人理想升华为家族使命。后代子孙以百年坚守与多元贡献,响应他的号召——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要,以专业能力奉献民族复兴。
如今,云南的公路、水利与化工建设中,依然烙印着这个家族的足迹。李炽昌先生的遗志,早已通过言传身教,凝铸为家族基因,跨越时代,照亮后人——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专业报国、以实业兴邦,才能真正实现“植才兴企,振兴中华”的宏愿。
作者:杨紫婷(曾外孙女) 张劼(外孙女)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 刘晓云 黄志民 张宏坤 李希铭 娇娇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云南民族旅游网 www.ynmzly.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15003238号—1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