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专家专栏原创文章正文

走进苍洱 | 记云贵川民俗影像联盟摄影展

发表于:2023-09-10 01:15:13|来源:转载于网络

走进苍洱 | 记云贵川民俗影像联盟摄影展

             原创  张 福 言 

 

大理三月好风光,是电影《五朵金花》插曲里的歌词,很多人耳熟能详,指的是三月的大理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而今年九月,大理也是一片好风光, 国内外摄影界的众多人士和机构齐聚大理,参与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影展叠翠,异彩纷呈,为历届之盛,也构成了一片特殊的人文风光。

由云贵川三省民俗影像联盟举办的摄影展,也亮相这届国际影会,这是继今年七月,云贵川湘四省民俗摄影家贵州台江采风活动之后,西南三省的民俗摄影组织再次齐聚一堂,并以省际之间的合作,拉开了这个三省联盟立足西南,走进大理、迈向未来的帷幕。

跨省联合影展,引人瞩目,也为这届影会,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组织形式,为此,组委会给三个省共同颁发了最佳组织奖。当今天下,合作共赢,是世界的发展趋势,大理国际影会本身就是一种大合作、大交流、共发展的平台。它的开放、包容、多元及国际化的属性,也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这个影会。

可以说,影像时代,大理国际影会就是一个窗口,世界在看大理,大理也在看世界。参与影会,其实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我们。这是一种不同文化的互补,也是一种内外之间的审视,连接中间的是透过展览的思考。

影展海报

大理本地的一些作者把自己参与影会的展览主题命为《内视 他观》,很有意蕴,就是既要认识世界,又要认识自己。这是一种哲理思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留给世人的一句名言 “认识自己”,不仅成了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也是值得所有人去思考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来到大理参与展览的作者或观众,其实都是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大理又被誉为 “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 ”,历史上著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此交汇,形成了东西南北的中心。从南诏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已拉开历史帷幕,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民俗丰富多彩的汇聚之地。我以为,会聚苍洱,看山观海,是云贵川民俗影像联盟摄影展在大理的特别意义,而不仅仅只是一次参展。

这次联盟影展,共展出三个省摄影作者的上百逾幅作品,以民俗摄影为主题,集中呈现了西南各个民族的节庆、祭祀、服饰等风情习俗与传统文化。这么多的民族风情影像汇聚在一起,特色各异、形态多姿,像一幅长卷,成为一种大区域民族文化形态的集中呈示。中国西南,历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占了中国56个民族的一半多,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各个民族既有相互间的交往、交流,又保留和延续着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形成其特有的民俗风貌,既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让民俗摄影作者们采撷不尽的创作领域。展览的展厅虽不大,却荟萃着整个大西南不同民族的传统与民俗文化,向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展示了中国西南这个多民族区域的特点。某种意义上,也成了这届影会中,以民俗文化和民族多样为主要特色的展览。

民俗是植根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传统和沿袭,甚至是族群文化的识别标志之一。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和信仰,涵盖范围极广,包含了从生产到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 大到中国的春节,小到民族的服饰,是最为鲜活和接地气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也是最生动、最有意味的民族存在形态。从展览作品中可看出,无论是族群或是个体,都是自身民族的组成部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和社会不可分离,而活跃在民族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就成了凝聚民族集体意识的纽带,成为文化衍流,代代相传。 

九溪地戏   贵州 韩贵群摄

上图是贵州安顺九溪村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戏,与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乡风民俗融合,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以古朴的村巷和拱门为背景,鲜艳多彩的服装道具与背景的沉郁暗调形成对比,让戴着面具、手持刀枪的表演者们,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走了出来,有一种神秘如梦的幻境感觉,既表现了这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又让历史和现实在生活中相交合,从这种称为活化石的地戏表演,去辩查民俗摄影所蕴有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我没去过九溪,但从资料看,和云南滇中一些地区还保留着的关索戏有些相似,都是武戏,甚至都共同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傩戏和傩文化的印记。戏剧服装也带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如像京剧表演者的背上插旗等,让人们认识到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也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其它文化的过程,这是很多地方民俗所具有的历史基因。

背后有了历史,民俗摄影就有了一种所特有的表现和魅力。

目瑙纵歌组照之一  云南 李鹏摄

同样,云南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作为一种古老和带有原始宗教气息的文化传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今天,已经演变为整个民族特有的一种最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和标志,在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活动中,古老的民俗成了一种民族生命活力的凝聚和象征,久远的历史又变得灿然和夺目。

从展览作品中,可看到很多民俗摄影的反映内容,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这是民俗摄影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非遗项目本身就是来自于民间的传承,作为民俗摄影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相遇,甚至会成为一种主要的表现对象。在当前,非遗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的情况下,民俗摄影又具有抢救、宣传、弘扬各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和属性,也是民俗摄影工作者应有的意识和责任。西南民族众多,非遗项目也多样丰富,为民俗摄影作者们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内容和内涵,也是云贵川民俗影像联盟摄影展的一个特色和未来的方向。

水龙穿街庆端午  云南 王良忠摄

民俗既是连接族群社会的历史和纽带,也是每个族群成员都愿意自觉去维护和传承的文化与共同价值。上图是穿过古镇的舞龙表演,整幅作品充盈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高机位拉长了作品的纵深感,长长的街道沸腾了起来,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街道两旁的观众,人们都沉浸在这种节庆所带来的兴奋和愉悦中,男女老幼都会被那现场的气氛所感染,都会忘我的投入这种特有民俗活动中,不再区分谁是观众、谁在舞龙,人人都成了参与者,共同合成了一个整体。平时清冷的老街突然热闹了起来,平常单调的日子突然丰富了起来,平时寂寞苦涩的心灵突然滋润了起来,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享受,又都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它让人们忘记了生活的磨难,忘记了岁月的艰辛,忘记了人生的苦短。这是民俗活动特有的生命凝聚和情感分享,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认同。

活着,就应该有滋有味,是很多民俗透过作品想要告诉给人们的故事。

    龙舟出征    贵州  陈志军摄

上图是一幅最能体现民俗凝聚力与号召力的作品,无数双大手、无数个肩膀,齐心合力地抬举着一条如史前巨兽的独木龙舟向江边走去,犹如一部气壮山河的交响曲,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音符。人们都是自发自愿、身心投入到这一壮阔场面中,没有谁偷懒耍滑、没有谁袖手旁观,才形成了这种群体的整体力量,这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担负和完成的任务,让人感到,赛龙舟就像一台凝聚全体村民力量的发动机,就像吹响了汇聚族群生命的集合号,每个人都会从中深切意识到团结的力量,意识到民俗传统的价值。

作品采用了黑白影调,就更显得意蕴凝重,既把这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延伸进历史的回忆,又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不断延续。而且作者撷取了赛龙舟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更耐人寻味深长。你可以想象当初要把深山里的参天大树变为龙舟抬到这里,是如何的巨大艰辛与困难,这是对整个族群的毅力考验与动员,包括智慧、力量和信仰,没有这些综合因素,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抢在龙舟下水前的这一镜头,我认为远比纯粹江上奋力划浆的表现要深刻,那只是一种竞技,而岸上压在男人们身上的独木龙舟,如一条长龙,沉重非常,象征性更强。男人是山,女人像水,男人要的是刚毅、坚强和敢于担当,一个村寨的汉子们,是老幼妇女们依靠的对象,是护卫着村寨的城墙,更是凝聚一个族群的核心力量。也是这幅作品最有价值的所在。

         舞动春芽    四川 吴朝福摄

民俗的真正活力在民间,凡是能唤起或激发普通大众、男女老幼都参与的活动,便能成为民族情感和人际关系融合的彰显地。这就是很多民俗摄影总是围绕着节庆、祭祀、或者婚丧嫁娶等易显形态活动打转的原委。当然,这与一些民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渐渐退隐,使摄影不像文字记述,无法找到可视的形象表现有关,但也反映出多数作者还是易于满足表象和追求热闹的倾向,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深度探究和表现领域的多种拓展。场景化作品较多,具有生活气息或民族心理表现的不够,这也是很多民俗摄影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经风尘   四川 范晋

   寻常人家   云南 肖关德摄

上面两幅作品,风格和民族虽然各异,但作者镜头都是进入和跟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环境不同,生活气息却扑面而来,一幅是游牧民族迁徙中的过程,一幅是农耕民族家中的写实。前者苍茫而又惶然,滚滚而来沙尘正在逼近跚跚而行的驼队,新的家园还在远方,不知路有多长……后者则显得温馨恬淡,一家人在简朴的居室中,阳光透进室内,烘托着一种和睦安然的日常生活。两幅作品都没有过于刻意的追求,从生活中抓取,反而更显真实自然。

普兰女服饰  云南 黄艳军

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云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黄艳军,在其感言中写道:“人类生活意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伟大的摄影师通过镜头追寻和表达生命中存在的关系和意义。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是代代传承、自然延绵的人类财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乡土的深厚情感和记忆。摄影也是一种孤独的思考,我们的作品记录和展现生命的美丽和多样性,也表达我们对人类存在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和乡土文化逐渐消失或被淡化。我们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和展现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把真实的一面留给世人,这样的贡献也是摄影师的职业态度和责任所在。”这是一个摄影作者的真实感言 ,唯有真实,才会感人,也是民俗摄影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且是和其他摄影创作不同的关键所在。但除了真实,还得对民俗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文化含蕴、乡土风情有所了解。对民俗文化的深度认识,就成了对作者们的一个要求和任务,也是艳军说的摄影师职业态度和责任所在。
 

民俗是一种生活,也是一门学科。著名学者,民俗学家张紫晨曾经指出 “ 民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在世界现代人文科学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及历史学语言学等互相联系而又各自按着独立的方向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批专门的学者对它进行研究,而且成果是很卓著的,”(参见《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作者都是民俗学者,但每个民俗摄影作者,其实就是一个民俗文化工作者,除了拍摄创作,做一些文字记录和考证,阅读一些相关资料或文献都很有必要的。

中国民俗学的泰斗,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在生前曾经建议 “对于民俗资料的记述,一般能做到比较忠实的介绍,本来就可以了。但是,为普通读者设想,在忠实记录之外,能附带对风俗的起源、演变等,作些必要的确实的考证、叙说,乃至稍加评论,那不但不是多余的,还应该说是有益的。” (参见《中国民俗采英录》 湖南文艺出版社) 钟老的要求,是对文字工作者、同样也是对摄影工作者的要求。甚至更有必要和有益。有些作者拍了民俗,问其内蕴却不甚了然,只满足于画面的为摄影而摄影,就可能浅尝辄止,摄影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背后,应该有想要说的思考和情感,否则无法有深度表现和蕴涵。

部分参展作者合影

在展览的评议中,也有朋友认为,有特色、也有差距。我认为这正是参加这届国际影会的目的和收获之一,既要展示自己的特色,又要看到自身的差距。但我更愿意把差距看作是一种差异,差异本身包含着特色,也包含着不足。要想把特色变得更加突出,改变不足,是需要每一位作者在民俗文化和相关知识上多做一些探究,对作品的拍摄制作更加地精益求精,在作品的创作选题上,能找准方向和持续不断。坚持深耕和融入生活,就一定会以自己独特的差异立于影坛。

著名摄影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朱宪民在现场与作者交流

纵观这届影会,其实也有很多展览和民俗相关,包括其他省市的一些个展或群展。如张顺的《寻匠守艺》、《抹不掉的乡土烙印》、阿音的《布里亚特人》、陈善兵的《赶集》、白冬泉、王沛等人的《山之北》等等,都可以视为对乡土民俗的一种追索和挖掘,有些虽未及细看,但可以感到作者们的视角在原来传统纪实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的变化,也更加注重摄影者本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表现,都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和借鉴。

值得提及的是参加这届影会的英国当代艺术家托比 .德 .席瓦尔(Toby de Silva),也以自己的作品加入到大理影友们的《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系列展览,某种意义上,虽然也是一种带有乡土意味的风情画卷,但他以一个外国作者的文化视角和西方现代摄影的理念,从大理独特的建筑氛围和人文风情中汲取灵感,寻求自己想要表现的影像呈现,将西方故事与亚洲美学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从记录非凡到重构非凡,于乡土和现实之中,为观众打开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感知天地。

作者们在现场相互交流

总的来说。民俗摄影是个非常广阔的天地,也是一个值得西南地区甚至中国的摄影师们去不断表现和开掘的领域,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显现和风貌,是每个民族的一种根文化。丧失了这些,民族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我国在“五四”以后的数十年中,曾经有很多的学者和文化人士关注或投入其研究中,成为一门“显学”。近几十年来,民俗文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社团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整理和发掘工作。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随后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相关组织,包括摄影界,目前仍有方兴未艾的趋势。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传统的民风习俗也正在发生嬗变,民俗是一种群体社会认同的习惯,简言之,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对传统的挑战与改变。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关注这种变化,也非常重要。不比单纯追索过去传统遗留的民俗文化次要,因为这也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记录和任务。


 

本 文 作 者 简 介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

筑原设计(加拿大)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顾问

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 会长

云南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

曾在云南省社科院、云南日报、云南民族出版社等单位任要职 

云南香格里拉、黑井古镇等品牌主要策划者

云南多个县市的城市发展顾问

      在多伦多大学访

编辑:尹达天

审核:吴敏昆

                终审:执行主编尹绍平           

 

上一篇:【讲述云南】腾冲风雨滇滩关

下一篇:最后一页

录入/责任编辑:Update Time: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