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旅游云南民族节庆正文

“节庆中华奖”——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

发表于:2018-01-12 15:58:40|来源:新浪读书

绕三灵为我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绕三灵”,白语称“国上览”,汉译又称为“绕桑林”、“绕山林”、“逛桑林”,迄今仍在白族节庆中传承,亦为代表白族文化特征的节庆标志。

  “绕三灵”以典型的文化空间表现出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内容涵盖了节日文化、民族历史、风俗宗教、农耕祭祀、群婚遗孑、音乐舞蹈等。它是现存民间具有传承性、自发性的文化形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目前正待申报联全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绕三灵”是一个较长的文化活动空间,每年农历二月开始其前奏活动。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数以万计的白族群众汇集于“神都”等绕三灵核心场所,通宵达旦舞蹈放歌于田野山林,享受人们回归自然,体验人与自然、人与神和谐一体的天籁之趣,是对人类生命本质中追求自由与欢乐的回归与体验。它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是民族珍贵文化遗产,是承载白族社会文明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绕三灵”是一项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文化空间,是大理地区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民俗节庆的民间盛典。

  一、白族“绕三灵”的历史渊源。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1938年吴金鼎先生等《苍洱境考古报告》以及洱海东面宾川白羊村遗址等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出现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汉代曾在此设置郡县。汉晋时期的古籍文献的记载中,白族先民是“西南夷”族群,称其中发展较快、居住在云南腹地坝区的为“滇僰”族群,而“僰人”族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出同地域内其他族群。唐、宋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先后崛起以白族为主要居民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两个古王国,前后相延达五百余年,与中原唐、宋王朝相始终。大理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白族文化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宽容和谐精神,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民族之间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神与人的和谐。这种文化精神及其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的价值。

  “绕三灵”活动具备许多古老文化内涵,通过现存的文化形态,向我们透露出许多古老的历史信息和遗痕。这些信息和遗痕,好似青铜器身上斑驳的铜绿(铜锈),向后人展示了该器具所拥有的古老历史和珍贵文物价值;又如参天大树横断面所显示的年轮刻痕,可供我们辨识其所经历的远久沧桑。

  关于“绕三灵”活动本身和主要祭拜对象的来源,白族民众中有几种不同传说:一说因过去“白王”不幸失去王子,众多百姓绕行洱海,为白王寻找太子,后来发展为“绕三灵”。一说因“爱民皇帝”生前能施行仁政,死后,百姓都来奔丧,以示哀悼。后来便形成“绕三灵”这样固定的集会,人们手中所持树枝,就是人们从当时所拿的丧杖演变来的。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绕三灵”原是大理地区七十二个村子的村民结队歌舞,代表各村“本主”朝拜“神都”中央本主,以祈求丰年的一种仪式。从传说与文化形态的考察来看,“绕三灵”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风俗性节日,无疑具有悠久的历史。

  二、“绕三灵”的活动内容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他们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近则数里、数十里,远则一、二百公里或更远,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祈盼各路神灵的庇佑,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绕三灵”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当日,来自四方的白族群众,从城隍庙出发,一股股,一队队,一路载歌载舞,沿着点苍山麓向北,先到矗立着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又迤逦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如痴如狂,在神都内外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

  四月二十四日,祭灵的队伍陆续从庆洞出发,向东北行进,中途绕拜喜洲古镇的“本主”九坛神,在四方街作短暂休息、对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镇,向东到达洱海边的河涘城村的“仙都”洱河神祠,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村里的洞经音乐社在古戏台上谈演“洞经”,欢迎“绕三灵”队伍的到来。傍晚在洱海边、寺院周围安营造饭,晚上对歌、跳舞,通宵欢唱。

  四月二十五日,人们选购民间布扎、泥塑、纸花等小工艺品,带回给家里未能来的亲友,让亲友也沾点“绕三灵”的“福气”,得到神灵的保佑。“绕三灵”队伍再陆续从河涘城村出发,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这天也是马久邑村本主节,村民们扎花轿将本主接到村里,供“绕三灵”的群众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

  在这三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40多公里路程,而且,数万之众的一支“绕三灵”长队,晓行夜宿,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各处庙宇香烟缭绕,歌舞之声不绝于耳。一路村庄也多设香案迎接,称为“闸坝”,以白族茶礼“三道茶”、糖果、糕点等招待队伍,并欢迎他们在自家门前歌舞祈福。各村庄主人认为这样可以给村庄带来六畜兴旺、人口增加的好运。各村庄也歌舞相继,纷纷举行本村祭祀本主活动;或摆设祭坛,陈列洞经乐队演奏南诏古乐,增加了“绕三灵”期间的节日气氛。人们饿了,便在路边溪边“三个石头搭眼灶,平地生火做一家”,集体野炊。困了,便围着篝火,男女相杂,席地而坐、裹毯御寒,对歌交谈。人们沉浸在欢乐浪潮中,沉浸在对本主和各路神祗的崇敬祈祷的虔诚中,同时也陶醉在自己歌舞才华的尽情创造展示中,痴迷在开放的男女恋情交流里。

  白族人们热切向往着“绕三灵”盛会的来临。成年的大理白族人,如果哪一年因故未能参与,心中便会留下极大的遗憾,感到这一年里自己家将因此缺乏几分吉祥如意。一位六十岁的白族老人曾风趣地说,自己一生参加过六十次的“绕三灵”盛会。原来,他说自己还在娘肚子里时便已经参加了“绕三灵”活动,而且从小到大,六十年一次不落,年年都来。

  参加“绕三灵”的人都有三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太阳穴上贴有“太阳膏”(一种用彩纸做的太阳花),浸有风油精的“太阳膏”能预防中署,同时也是对太阳的崇拜;二是左臂上扎一条红带,表示祭拜“本主”后,得到的一种赐福;三是戴插有鲜花边的草帽,起着装饰、遮阳避雨、对调子遮羞。

  “绕三灵”活动的核心,便是各村组成的巡祭队伍,他们代表各村本主前往“神都”朝拜供奉于此的最大本主“五百神王”。所以,“绕三灵”具有非常隆重的本主崇拜的仪式功能。

  “绕三灵”期间,人们歌不停,舞不歇,尽情发挥、展示自己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才和创造激情,成千上万人参加唱歌跳舞。白族调、三弦、唢呐曲不绝于耳,金钱鼓、霸王鞭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同欢共舞,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绕三灵”沿路的村庄,不是对歌赛舞,就是弹洞经、唱大本曲,祭祀本村本主。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酣畅淋漓,尽显风姿。

 三、白族“绕三灵”的文化价值

  绕三灵历史悠久,体现了古老的白族本主崇拜和社祭文化历史渊源,承载着白族许多重大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学者们认为: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形成年代始于南诏立国之后。王崧《云南备征志》本《南诏野史》载:说“蒙氏平地方,封嶽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主,封十七贤、五十七山神”,唐·樊绰《云南志》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使臣崔佐时在点苍山举行“苍山会盟”,地点就在“苍山神祠”即苍山本主庙。大理段氏立国后,更以其先祖段宗榜(南诏时期的清平官、大军将)为“中央本主”、“五百神王”,以统率所有本主,借以加强其政治、思想统治,本主崇拜遂得以兴盛,至元明则达极盛。

  绕三灵活动最主要的本质属性是充分展现人的自由快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是通过乐舞仪式祷祝本主的祈求雨水的群众性民间活动,具有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体现出非常鲜明的远古巫术文化和宗教文化特征。因此,绕三灵活动和本主信仰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白族历史上的原始时期。从绕三灵现在的祭拜对象看,所谓最大的本主“爱民皇帝”以及洱河神段赤城等,其真人事迹距今千余年,足以说明以绕三灵为祭拜中心的形成至少也有千余年之久。

  绕三灵是民间重大的艺术巡游和民众娱乐的节日,它不仅成为人们每年文化生活和生产生活中一件大事,也是民间重大的艺术巡游和民众娱乐的节日,它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

  绕三灵是白族独有的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节。绕三灵是白族人民在大理苍山洱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它以白族本主崇拜为内容,以娱神娱人的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是一项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大理地区白族最具有白族特色的古老民俗节庆和圣典。

  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各种民间宗教文化,它以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为主,但又兼有佛、道等宗教信仰,以及对各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英雄豪杰的崇敬。它体现了以“村社”为单位进行的古老社祭。它还体现了古老农耕文化对风调雨顺的企盼,展现了长期蕴含的原始生殖巫术宗教因素。

  原生态的绕三灵体现了白族本主文化的原始祭祀形式。绕三灵活动的核心便是各村组成的巡祭队伍,他们代表各村本主前往“神都”朝拜供奉于此的最大本主“五百神王” 。所以绕三灵包含了非常隆重的本主崇拜的仪式。

  绕三灵是白族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的原始发生地和传承地。新石器时期的苍山岩画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歌舞形式,至今在绕三灵中还保持着岩画中的一些原始舞蹈的元素。如“胯合胯”、“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摇柳枝、甩牦牛尾和花柳曲舞等。因此绕三灵是白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原始发生地、传承地和创作发展地,是白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音乐歌舞艺术的大展示。它集合着流行于大理白族民间的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高度集中了白族社会的非物质遗产形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绕三灵活动焕发出的巨大热情与虔诚,是世世代代白族人民创造的维系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推动力。

  绕三灵时人们独特的服饰打扮体现了白族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能力。绕三灵人的穿着打扮独具特色,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透过服饰装扮这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艺术审美、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忆着白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历史,折射出深厚的白族文化内涵。

  总之,大理白族绕三灵是白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是白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白族社会文明与艺术创造天才的文化空间,是白族人民释放生命自由与欢乐的节日。

  绕三灵活动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虽然每年只是集中几天进行,但在白族民众社区文化生活中有着持久的影响,在集体性的节日绕三灵活动中,焕发出白族群众民间参与的热情。

  绕三灵是白族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史的追忆。一位学者说过:“一个古老的民族,如果没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当他们与现代文明接触时,往往就会失去其文化根基,造成文化消失”。而在绕三灵活动中,白族人民对自己文化史的追忆,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绕三灵充分展现了白族精神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文化空间,同时又集白族诗、歌、舞、乐、之大成,是广泛涵盖白族多种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

  绕三灵是白族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现,各村以社祭形式,簇拥着自己村社的象征——柳枝,或抬出本村“本主神”,前往庆洞“神都”即最大本主庙朝祭,同时还巡祭其他崇拜对象,体现了广大白族民众的文化认同,加强了各村寨的精神文化联系。

  过去,绕三灵的规模之大、巡祭空间之广、参拜人数之多,人们态度之虔诚、热烈,自发维系力之强韧,都是大理白族地区其他民间风俗性活动难以比拟的。其所集中的时间之长、艺术表演种类之多,也是其他活动少见的。人们的宗教情绪、艺术创造热情、相互交往的要求,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满足,所以绕三灵在白族历史上能够长期延续不绝。

  绕三灵具有现存文化传统独特见证的价值。绕三灵是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一项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所蕴含的独特的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和生殖崇拜遗俗,集中体现了白族文化的民族特性,对白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理地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在绕三灵活动中被保留下来。通过以歌舞娱神的形式,白族把对丰收的渴望,寄托在了对山川和神灵的祈求上。绕三灵中涉及的本主祭祀,一部分进入了人为宗教,一部分还带有原始宗教的遗存。所以在绕三灵活动中,祭祀本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也是白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绕三灵活动的文化内涵中还传递着古代生殖崇拜信息。在绕三灵活动中,白族男女可以通过对歌等形式,建立较为隐秘的情侣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与白族传统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不相协调,但在绕三灵这一特殊的时间和场合,情侣相会是被社会所默许的。这种道德规范的嬗变不仅传递着白族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修正,而且还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注。绕三灵活动中的这些内容,外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盛大的民俗节日的找情侣、载歌载舞中,人们都以传统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公共关系,绝少发生利益冲突和危害社会的行为。

  绕三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个相对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艺术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技能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提高,是白族现存文化的记忆遗产。由于其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白族民间歌舞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通过绕三灵的活动,大理白族传统的歌舞形式不仅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使这些歌舞在形式和内容上日臻完善,并提炼、发展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绕三灵”高度集中了各种白族音乐歌舞艺术,同时又是浓缩着白族思想、宗教、历史、文学、娱乐等传统精神文化。“绕三灵”是白族重大历史内容和信息的传承载体;是娱神娱人的白族歌舞艺术的大舞台;是白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原始发生地和原生态文化艺术的保存地;是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遗孑。是许多古老文化和历史信息的载体。是白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体现,是白族民众游春娱乐与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是民族认同与友好交往的纽带,是民间地区信息传递与生产技术及经验交流场所。

  白族“绕三灵”是集中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载体,它在白族民间和社会生活中长期产生重大的影响。绕三灵所包容承载的本主祭祀、佛教颂经、道教礼请、原始崇拜、求神祈祷、民族歌舞、洞经音乐、大本曲牌、花柳曲调、布扎泥塑等内容,与中国的儒、释、道等哲学、伦理学传统密切相关。涉及自然、社会、宗教、民俗、音乐、舞蹈、语言、哲学、伦理等学科,蕴藏着许多中原早已消失的古老历史文化信息。但是,由于“绕三灵”蕴含的丰富文化,很难用“口传心授”传承,而是需要在“绕三灵”特定时间、地点、环境、绕行队伍中,氛围中感悟。长期以来,由于其自发地,不为官方和文人雅士关注,缺少人文记录,罕见于历史典籍,所以,当代社会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绕三灵”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观念改变而将会逐渐消失,我们将不能从现实形态中看到它,保护和传承链接中断,我们将无法逆转和再现其独特的文化。所以,对“绕三灵”文化空间的保护(参评也是保护措施之一),不仅是对白族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发掘与保护继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艺术、思想、哲学、政治、社会、宗教、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学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编辑:信美利)

相关文章阅读:
      ● “节庆中华奖”——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 ( 2018-01-12 )
      ● 云南弥勒:阿细跳出大节庆 ( 2017-11-22 )
      ● 千人面塑现身昆明 生动展现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 ( 2018-02-26 )

上一篇:难 忘 盈江太平沙滩音乐节

下一篇: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在昆启幕

录入/责任编辑:杨晓媛Update Time:2018-01-12 16:02:34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