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家国路 ---百年滇缅线上的精神传承-社会关注-云南民族旅游网

四代家国路 ---百年滇缅线上的精神传承

2025-09-17云南民族旅游网


       本网讯:在云南近代史上,李炽昌是一个闪亮的名字。他年少苦学、远渡重洋,又毅然归国,以专业、热忱投身于云南公路、水利、盐业、教育领域,成为地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而他留下的,不仅是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项项惠民工程,一个个栋梁之才,更是一份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近百年来,李氏家族代人并未停止脚步。他们以各种方式追寻先辈足迹,持续参与纪念活动、捐赠文物、参与布展、传播历史,不断擦亮这份跨越时空的家族记忆与精神遗产。

一、实业报国:李炽昌的人生足迹

李炽昌早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先后在香港、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专业。1924年,他放弃国外优渥待遇,返滇主持路政。他规划云南“四干道、八分区”公路网,修建全省首条公路、首座公路桥,设计并主持滇缅公路东段通车,为抗战物资运输奠定基础。他还完成“移卤就煤”工程,缓解云南食盐紧缺状况;主持弥泸水利,灌溉良田数万亩。在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任教期间,他为云南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抗战时抢修滇缅公路做好了人才储备。

在遗嘱中,他写道:“余自幼求学以至出外留学,所抱宗旨均在培植桑梓人才振兴吾国企业”。其一生,是“植才兴企、科技报国”的真实写照。

二、四代接力:记忆、行动与传承

李炽昌的精神在后代中持续传承。女儿李光媛、外孙张劼、曾外孙杨紫婷等家族成员,通过实地探访、实物捐赠、参与策展、公开宣传等方式,延续家国情怀。

1. 重走滇缅路,弘扬抗战精神
2005、2025年女儿李光媛、外孙女张劼分别参加“抗战胜利60、80周年重走滇缅公路”活动,20年,两代人踏上同一条路,追寻家族与国家记忆,弘扬爱国奉献的抗战精神

2. 捐赠文物,支援国家文化建设
后人将李炽昌的专业工具书捐赠北京华侨博物馆,参与《祖国在召唤》等展览;并向云南大学捐赠历史画册,支持百年校庆。

3. 参与抗战纪念活动
家族多次参与中国远征军、南侨机工相关展览及发言,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历史宣传影响力。

4. 探访旧址,回顾实业历程
后人走访“移卤就煤”工程旧址、云南公路博物馆,回昆一中查访学籍档案,回到九甲故地探访亲人。这些活动成为地方历史记忆的活化载体。

5. 代领勋章,见证祖先荣光
在远征军出国参战纪念活动中,后人代领属于李炽昌的勋章。这些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象征一代归国专家的奉献与牺牲。



三、精神永续:从实业报国到爱国传家

李炽昌曾在病中写道:“吾之植才兴企目的虽未达到,深望吾妻教子继续努力,促其实现。”如今,第四代后人仍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期望。
他们所参与的,早已超出家庭缅怀的范畴,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建设的一部分。每一次重走滇缅公路、每一次文物捐赠、每一次公开演讲,都是将个人史、家族史融入民族史、国家史的积极实践。

四、路在脚下,精神在路上

李家四代人的故事,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传承,更是一个时代的微观缩影。他们通过持续的公共行动,将李炽昌那一代人的爱国、奉献、专业、实干的精神,不断重新带入公众视野。

这条路,他们还在继续走。这种精神,他们也还在继续传递。正如滇缅公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象征;李炽昌和他的后代们,也不只是一个家庭的记忆,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的见证。
作者:杨紫婷(李炽昌先生曾外孙女) 张劼(李炽昌先生外孙女)

编辑:尹达天

执行编辑:李瑜玲 刘晓云 黄志民 张宏坤 李希铭 娇娇

审核:吴敏昆

终审:主编 尹绍平

(在浏览器打开可任意放大阅读本文图)

云南民族旅游网 www.ynmzly.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15003238号—1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