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旅游网由《环球游报》主办

首页 保山正文

龙陵碧寨:乘势东方话发展 坡头润物谱新篇 ——坡头村党建+发展纪实

发表于:2020-04-22 11:07:56|来源:转载于网络

云南民族旅游网讯(记者尹绍平)

 

坡头之源

 

坡头山川俊美。碧寨乡坡头村位于龙陵县城东南部、碧寨乡西南部,经度98度91分68秒,纬度24度46分04秒,距龙陵县城54公里,距乡政府45公里,辖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坡头地势巍峨,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800米,站立在坡头集市,环视四周,群山叠伏,青山、绿水、碧云,让人心旷神怡,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背靠大雪山、俯视苏帕河、远眺老虎山是最大的地理特点。全村有动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80%,是天然的大氧吧,境内老虎箐温泉还有天然医院的美誉。

坡头群众质朴。坡头村辖12个村民小组388户1722人,有汉族、彝族等各民族和谐共居。好客是坡头人最大的特点,凡是到坡头走村串寨的客人,凡是进村入户,质朴的坡头人都会奉上茶水和客人一道话家常。善良是坡头人的脾性,群众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忙,生活得十分融洽,凡是家里有大小事,热心的坡头人都会主动帮忙、主动帮困,显示出大爱、质朴的生活情怀。和谐共居是坡头人民的现实生活写照,相互之间包容、和谐共生、其乐融融。

坡头历史厚重。坡头旧属天宁管辖,因地势峻峭、怒江热浪滚滚,气候干热似火,昔称火山,境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相传三国蜀汉时,有孟节(孟获之兄)在孟节崖隐居,曾有九叶芸香金泉水解救诸葛亮南征士卒的哑毒之历史轶事,助蜀有功,后人建孟节寺祭之。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勐淋守千户所设18土舍,属平嘎蒋土舍管辖。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了明和尚率徒募捐扩建孟节寺,后更名为天宁寺,天宁寺因而得名。清康熙二十六年改土制为4乡约,隶属蚌渺赖氏土司管辖。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设龙陵厅,龙陵厅除原4乡约外,新设11伙头,属平嘎伙头管辖,分为等三、天宁、堵墩3个甲。解放后,属第三区,为平嘎乡管辖。1972年12月属天宁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2005年8月,碧寨、天宁两乡合并,坡头属碧寨乡管辖。据记载,坡头现杨姓、段姓等群众,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见证了坡头的历史发展变化,农耕文化就是最好的历史档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朴实的坡头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一定续写好坡头的发展新篇章。

坡头人民进取。勤劳奋进是坡头人民毕生的精神追求,坡头、坡头,寓有藏深山、要出头之意。当地还流传着:“家住大坡头,生活不用愁;只要肯登攀,早日定出头”的歌谣。一直以来,坡头人民勤耕苦作,很多地方还吃不饱、穿不暧的时候,由于气候、地理、人和的造就,坡头硝塘等村民小组就能吃上“金果银”等优质大米,因此,民间还流传着:“饥饿不用怕,嫁到硝塘洼;要想生活好,女婿硝塘找”的说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坡头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但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奋进的坡头人,在村党总支和下设的杨家寨党支部、坡头党支部、远航党支部和63名党员的示范带领下,勇于破除思想壁垒禁锢,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凝聚发展力量,顺势推进发展,着力改善群众生活,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前进。

坡头之变

 

高山变平坝——圆平地生活之梦。历史的车轮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5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东方”给一直生活在大山的坡头人带来了福音,让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坡头人,找到了出头之路,待到了出头之日,就好比万物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一派生机勃勃。在碧寨乡党委和坡头村党总支的顺势谋划下,“心在平地根”愿景梦想在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事实,改写了坡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的生产生活局面。在坡头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过程中,既是对乡村干部的一次大检阅一次大练兵,又是踏出一条难以忘记的艰辛搬迁路、展现出的一幅幅震撼施工图的记事本、回忆录。既深刻改变了坡头群众的思想,又闯出了一条通过建设中心村中心镇改变发展格局的路,绘制了一幅乡村巨变图。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了最美的乡村干部,并有了《致村干部》一文的真情流露。即为了村里事,在家人眼里,您是最不顾家的人;为了村里人,在群众眼里,您是最啰嗦的人;为了民生事,在行车路上,您是最艰辛的人;为了发展事,在心路里,您是最操劳的人;为了落实事,在工作里,您是最受累的人;为了小康事,在奔波路上,您是最辛劳的人。为了致富事,在幸福路上,您是我们的领路人。锻造了一支不畏艰险、一心只为群众奔小康生活的《党员泥浆骑士队》,有了 “路,一小时的行路,走惯了,没事儿,这是我们经常走的路”的生动诠释。展示出了乡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为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历史担当,体现的是全体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的具体行动,体现的是为民责任、大国情怀。再现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场景,历经4个多月时间(2016年7月至12月),“移除两座山,填平两个洼”,开挖土方132万立方米,将47米高峰、37米谷地削填为占地300余亩的平地,过程中,工地每天上马16台挖掘机、28辆双桥车,分三个班次,昼夜赶工20小时,每天开挖1至2万立方米土方,以削峰填谷之力,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让群众于2017年开始抽地基建房,通过干部和群众的艰辛努力、披星戴月、人背马驮,坡头易地扶贫搬迁点如期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建房,完成建设投资近亿元,成为了坡头有史以来投资最大、最为壮观的项目。

弱村变强村——破无钱办事之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14年之前,坡头村集体经济仅有3000元,想办事、要办事、办成事是乡村两级干部最大的心愿,但因为没钱,成为了乡村两级干部最大的心病。自集体经济壮大发展作为村级建设的重点工作以来,坡头村党总支深入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全村将实现集体经济30万余元,实现增长近百倍。值得一提的是:“小菜园”成为了坡头管理治理的新模式。为了让群众搬得来、稳得住、治理好,坡头村党总支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集体资产管理,采取将闲置土地和邻近农户宅基地的零星土地每年以1元/平方米的价格有偿承租给农户种植蔬菜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管理治理,达到了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破解了治理管理难题,还实现了菜园绿化美化多重效益的目的。随着搬迁点群众的入住,群众议事难、办事难的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群众开会议事无场所、婚丧嫁娶无场地、文艺演出无舞台的问题,坡头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申请资金,通过整合项目资金87万元、村及自筹4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室1栋156㎡,建设文化活动广场910㎡,建设简易移动式舞台一座50㎡,新建厨房及接待中心1间137㎡,同时配备广播音响设备、桌椅、凳子以及厨房用具等设施,在搬迁点建成集“党员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村民办事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着力提升了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把活动场所建成集办事、活动、议事为一体的阵地。村委会以500元—800元不等的价格向需要办事的群众收取场地及厨具租用费,实现服务群众和集体经济增收双促动。同时,把闲置的22亩土地向外承包,用于养殖500头肉牛项目,每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咒骂变感恩——治群众思想之根。尽管坡头群众总体质朴,但也存在部分群众因学识见识等原因,因生产生活等困难,客观存在固执、偏见、对峙等问题,为梳理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坡头村紧紧抓住“挂包帮、转走访”的机遇,全心全意开展群众走访教育工作,实现了群众从咒骂到感恩转变。特别是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过程中,坡头村的大部分村民压根不信任乡村两级会把大山移平作为搬迁点。工作过程中,近60户群众一夜之间退出报名搬迁。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还咒骂的不良局面,乡村两级组建工作组,以“滚石上山”之力,昼夜骑摩托车穿行于泥泞道路,逐户深入群众讲政策、谈规划、话发展。工作中锻造了一支不畏狂风暴雨、不畏艰难险阻的“泥浆骑士队”,该队伍经过近半个月的群众工作,让搬迁政策家喻户晓,居住在大山里的259户群众顺利得以报名搬迁,终于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根源。在市、县委的关心重视下,并将2016年9月3日到饶家田开展工作的过程据实拍摄成了保山故事——碧寨“泥浆骑士队”。经过党支部的带动引领,干部群众的促膝谈心,坡头人民“务正业、勤劳作、共致富、不落伍;见机会、紧抓住、谋发展、不错过;勇追求、勿退缩、振精神、不滑坡;贫困户、要立志、力脱贫、不拖后;颂党恩、跟党走、秉初心、不忘本”氛围正在形成,“自强、诚信、感恩”、自力更生,感恩党、跟党走,凝聚党心民心的生动实践在坡头大地落地生根。

山街变小市——筑发展提升之路。坡头街于1986年1月1日群众自发赶集而形成,街面为土路,泥滑路烂,直到2003年龙新至天宁的弹石路面铺筑通过,借此才把坡头街修建成为长250米、宽15米的借道赶街的一条弹石铺筑面街子。过去,村民们一年四季家里的吃穿日用品,如油盐酱醋、针线布棉、犁耙锄镰、书纸笔墨、肥料皂粉等等,都要从街上买回来。而且,由于当时的物资都要从龙陵、龙新等地运输过来,凡是到雨季,为了生活,坡头周边的群众就好比搬运工一般,人背马驮,生活得非常艰苦。由于山区地理条件限制,住在离集市较远的村民们,赶集相当困难。一到逢集的那天,离坡头较远村子的人们就得早早地起床,急匆匆地吃过早饭,换上干净一点的衣服,把舍不得吃的鸡蛋、青菜、白菜、蚕豆、豌豆、葱、姜、蒜等土特食品装在竹篮里,或是将编制的篮子、筛子、笤帚、扫把之类的物品,在弯弯的山路上,通过肩扛、背背、手提、马驼拿到街子上卖,人们相互约着三五成群地赶集,顺着弯弯的山路走出去,再顺着弯弯的山路走回来,一个来回就得耽误一天。坡头易地扶贫搬迁点项目实施后,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围绕把坡头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碧寨南大门的目标,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根本,综合考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区位,重点与集市打造、安全居住、交通便利、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长560米、宽20米十字大街两条,有商铺宅基地107宗;组团建设5个居民安置区,有自建房宅基地132宗,多层单元房50套。同时,还规划了活动场所、教育卫生、养殖小区等配套功能设施。目前,集镇规模从16亩发展到323亩,比原老集镇扩大20.2倍;街道从250米增加到810米,集市面积从10672平方米增加到43152平方米,分别增加3.24倍和4.04倍;人口从92人增加到1182人,增加12.84倍;集市原来有9个铺子,现在有300余个铺子,是原来的30倍。集市扩容了,商铺增多了,摊位更多了,货物齐全了,人气聚集了,坡头的发展更有希望和活力了。

 

坡头之梦

 

育子有方——“重教”。新村新气象,新村育新人。这是坡头易地扶贫搬迁点,未来发展方向之首。历经发展的煎熬,以及因知识匮乏、缺乏的原因,使坡头群众更加懂得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白读书方是上策的道理。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坡头村党总支把尊师重教作为工作的第一抓手,把抓教育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第一目标,紧紧围绕“寨寨要出大学生、年年都有大学生”的目标,从社会治理、村规民约建设、机制建立等方面入手,全力抓好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当中,坡头村党总支把人居环境提升和书香家庭打造相结合,营造家家摆书架、家家搞绿化的文明氛围。到2025年,全村预计培养出大学生50余名。

发展有路——“兴业”。坡头村是碧寨、勐糯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具有“一村连三村、一路通三乡”的地理区位优势。坡头集市易地扶贫项目的实施,集镇规模的扩容、功能的完善,拉开了整个片区的发展空间架构,为坡头片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在集镇周边,仿野生石斛、大树茶、春早豌豆、肉牛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正在发展兴起。茶叶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石斛加工厂等企业相继建设和运营,餐饮服务、建材建工、宾馆酒店等商铺陆续营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发展、成就发展,以交通网络串联,集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流通的小镇正在建成和成长。

管理有法——“和治”。结合党建+社会治理,重点通过3—5户联防联控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干部、小组长、农村党员、保洁员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并对农户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在做好家庭环境卫生管护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好公共环境卫生、和谐稳定的村庄建设秩序,使法制意识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和谐发展。

追求有道——“逐梦”。人活精气神、树活风雨土。我们都是追梦人、筑梦人。总结过去,我们历经艰辛、收获满满;展望未来,我们奋斗不止、追求不止。前路漫漫,坡头村的今天,是无数坡头人民努力奋斗的成果,坡头村的明天,会是更加辉煌灿烂的幸福乐园。创造更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坡头人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紧跟党的步伐,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勇敢追梦,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机遇,坡头的未来定会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更加沐浴春风。(龙陵县委宣部供稿)

                   责任编辑 吴敏昆

上一篇:腾冲市六项措施抓实少数民族脱贫工作

下一篇:保山市:43只红脚鹬迁徙过境青华海

录入/责任编辑:吴敏昆Update Time:2020-04-22 11:23:45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