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喜欢戴高帽子
2025-11-16云南民族旅游网

屈原
◎ 许永强 屈原在其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原来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都有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款式的帽子,用以代表自己的国族,这不是臆说,而是有许多史实根据的。
孔子曾说:“微管仲我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没有管仲的尊王攘夷,我们将为夷狄所灭,废弃自己国家民族的衣冠,学他们的披发左衽了。春秋时,晋楚交兵,楚人钟仪被晋国所俘虏,关在监牢里,关了很长时间,他就是不愿意把那顶楚国的帽子(南冠)拿下来。有一次,晋侯去查监,问道:“南冠而絷者谁也?”旁人说是楚囚钟仪。晋侯当场表扬他是一个爱国的君子。又如赵武灵王为了便于跟胡人打仗,主张把那高冠长袖的国服改为胡服,遭到公子成和赵文等一群贵族大臣的反对,反对理由主要是“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离中国,而效夷狄”。可见,在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对待本国的衣冠,就像现代人对待国家的国旗一样。因此当年就有人宁肯牺牲生命,也不愿让冠冕掉落地上,此人就是子路。子路在卫国做官,跟卫国的叛乱分子作战,他的帽缨(帽带子)被击断,他赶紧把它结好,一边说:“君子死而不免,遂结缨而死。”
把冠冕看成国族的标志,这一观点到后代还是保留着。宋代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里说:秦桧想使“天下之士大夫皆裂冠毁冕,变为胡服。”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录后序》说:“诚不自意,返我衣冠,重见天日。”临刑前,他朗诵在狱中所作的《自叹》诗:“只有南冠在,何妨是大夫。”临刑时,从容地整理好衣冠,对着监斩官说:“吾事毕矣。”再举一例, 南宋时,陈石泉出使金朝,被金人所拘留,后来释放回来,他作了一首《木兰花慢》说:“北归人未老,喜依旧,着南冠。”由此可见,古代常把冠冕当成国徽,是有着许多史实可以证明的。
屈原的戴高帽子,除具有一般意义外,如表示威仪等,更主要的是表示他在流放岁月中还是念念不忘国家。至于带着那陆离的长铗,则表示他是一个国家的卫士。他在《九歌·国殇》中说:“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屈原这一高冠长剑的爱国形象,曾感动过后代许多刚正爱国的诗人。李白的《古风》云:“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就是从屈原的诗中来的。
-
“行走云南,为爱而行”全国沙龙启幕 西双版纳推动“农文旅 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11/14

-
光影连心,两部滇台主题微短剧首映仪式在昆明举行2025/11/14

-
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详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绩单2025/11/13

-
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详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绩单2025/11/13

-
临沧——茶香深处有故乡2025/11/12

-
叶瑞康书法作品入选云南省首届中小学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2025/11/12

-
第34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暨第2届茶文化年会在临沧举办 科创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11/12

-
昆明“十四五”交出高质量答卷 经济总量破千亿 .开放生态民生齐焕新2025/11/12

-
吾心安处是大理 .塔村安途筑梦行访主理人熊黎2025/11/11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越(文山)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盛大开幕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