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古有“板桥十子”,今有匠人依旧(下)-保山-云南民族旅游网

保山隆阳:古有“板桥十子”,今有匠人依旧(下)

2024-04-28云南民族旅游网

马蹄哒哒,驼铃叮当。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商人们开辟了一条长达上千公里的陆上贸易通道——西南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驮运马帮是一种特有的运输方式,

人们不畏万里迢迢,赶着马驮着各地特产、各色货物,穿梭在这条高山拦路、江水阻隔的古道上,编织着中国史上无与伦比的丝路文明和商业文明。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正是因为马帮驮来的无数商品,才成为滇西历史上最重要、最繁华的商埠。

在这条千年丝绸之路上,往来马队络绎不绝,赶马人与茶结缘,在旅途中用来振奋精神的独特饮茶方式,被称作“马帮烤茶”。时过境迁,虽然马帮铃声日渐稀落,但灿烂的文化却沿着这条古道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长流不息……

徜徉在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的石板路上,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寻觅这散落在古街上的历史印痕。

马帮烤茶香四方

“刺啦——”伴随着滚水冲入陶器内的爆响,一股烤茶的香气在街道上弥漫。转过身去,香气是从“板桥马帮烤茶”店里传来的。

步入烤茶店里,看到正中的一个条形的台子占据了大多空间。台子上点缀着鹅卵石,随意摆着一些盆盆罐罐。火盆上方吊着熏得黢黑的茶壶,火盆一侧的陶罐后,飘出糯米的香气。

刚满50岁的於永寿,在聚精会神地炒着陶罐内的糯米,不停轻轻晃着陶罐,让陶罐内的诺尼受热均匀。等糯米被炒成金黄色,他迅速将陶罐移到一边的器皿上,用滚水冲泡。伴随着响亮的声音,茶香迅速在室内弥漫开来……

最早,关于马帮烤茶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樊绰的《蛮书》,书中写:“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坐下来,於永寿摘下手套,梳理一下思路,讲述着烤茶的渊源。

古商人行路时,每到驿站休息整顿,马锅头就会烤茶以作慰藉。将茶罐放在五雷火上烧热,加入一把米烤黄,再放入一些团茶与烤米作伴。随着温度升高,罐中的茶叶如同花开般慢慢膨胀。待茶香弥漫,马锅头会迅速冲入沸水,辅以一小块烧红的飞盐,如戏法一般,茶罐内发出闷雷似的响声,茶便好了。

马帮烤茶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使风餐露宿的人们精神大振、力量倍增。这简单的烤茶能够备受古道上往来马队的青睐,不仅因其简单味美,还因其颇具好意头,那如春雷般的响声,寓意着生活美满、财源茂盛、驮运顺畅,抚慰着离家在外的人们,让他们倍感温暖。

千年丝绸之路上,炽热的火塘、翻滚的米粒、四溢的茶香,还有那一声声雷响,将马帮文化与烤茶的渊源娓娓道来。而烤茶这种由火塘文化衍生出来的饮茶方式,作为云南的一种独特民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马帮烤茶所用器具及食材

青龙街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镇上的居民都和马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些人在街上开店铺赚马帮的钱;很多人看到马帮赚钱,很多人又源源不断地跟着马锅头走上了漫长而遥远的茶马古道。古往今来,很多青龙街的后裔里,都有着马帮的传承和烙印。

於永寿的祖辈都是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茶商,他从小也是对茶道颇有心得,成年后做茶叶生意。生意一直不好不坏,他就一直捉摸着寻找一条另外的路径。

近年来,他了解到:当冬日来袭,寒冷让人们渴望温暖,也催生出许多浪漫感和仪式感。三五好友围坐闲谈,茶香满溢、茶点精致,“围炉烤茶”这个能给人们带来温暖的休闲方式,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对于许多生活在云南的人来说,火塘是他们家庭生活的核心,是烹煮食物的工具,是取暖照明的光热之源,更是情感交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围着火塘、喝着烤茶,这既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消遣,也是对传统的追忆与传承。在升腾的烟雾与袅袅的茶香之中,过去与现在仿佛重叠在了一起。

于是,他在故乡的青龙街上,开设了这家板桥马帮烤茶。开业以来,生意出奇地好。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烤茶文化。穿着民族服饰的茶艺人手法娴熟,心也澄澈明净。

火塘烧起来,木柴发出橙红的光亮,火星滋啦作响,火焰热情地舔舐着陶罐。茶艺人取来茶叶放入陶罐,架在火塘之上,抓住罐子把手翻摇颠茶。这是需要技术的活,要使茶叶受热均匀、但又不能烤焦,时间和力量都需要掌握,这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岁月的沉淀。

还原烤茶技艺,做一杯茶马古道上的烤茶,茶香里寄托着於永寿对祖辈的敬意……

稚子执念在故乡

春风浩荡,古街悠然。看完了老茶馆的岁月幽深、永子的焕发新生、烤茶的清香凛冽,古街深处,还掩藏着一个年轻后生的倔强和坚守。

一栋古旧残破的院子,门口不大,院子很深,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窗口的葫芦藤蔓已经枯黄,几个葫芦也已经变了色,到了成熟期,早就可以摘了。但或许是主人割舍不下,让它们自然挂在枯黄的藤蔓上。

因为时令春分,绽满墙面的素馨花,几乎开了半个院子。微风吹过,沁人心脾。墙壁上挂着一些关于故乡、关于人生的油画。这里,是青年画家张立的小院——逍遥艺。

在板桥镇青龙街,说起张立,这里的人们无一不晓,

在他们看来,张立就像这条街上的乌铜走银、百年茶馆、茶马古道一般,是另一个存在的年轻的文化符号。

“一画生天地,自在逍遥艺”。这间隐匿于市井中的老房子,就是张立的画室。

如果没有那块门牌、没有那些画作,这里与普通的农家小院无异。斑驳脱落的墙壁、藏着时光的旧物、恣意生长的花草、悠然怡得的虫鱼,此种意境,犹如清风明月一般的温朗。

张立静静地坐在院里,专注描绘他心中的天地,这一刻,仿佛浮华被关在门外,只有几束阳光、几粒尘埃,静静地落在画架上、画布上、画笔上,还有他的衣襟上。

他就是在这条青龙街上长大的,以前住的就是这样的老房子。有人说过,画画是为了离内心更近,这里是让他心安的地方,觉得在这里他才能更好地去创作。

这也许与他出生在板桥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历史积淀的地方不无关系,更源自于他对故土的有着无比深厚的眷恋。他始终觉得,故土,就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他是板桥“守艺人”,在用画笔留住乡愁!

板桥以前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小时候,他就穿梭在这条青石板路上,看两边的建筑和雕花,特别有意思。后来,他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和感觉?或许,这就是他走上绘画之路的初心吧。

从生疏到纯熟,从青涩到老练,随着岁月渐长,张立手中的画笔一直不曾放下过。即使在面对艺术与现实社会的生存压力带来的冲突时,他也选择去追求艺术的纯粹。

张立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油画专业毕业以后,做过很多兼职,做兼职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画画。也是为了保证一部分的生活来源,感觉时间长了,还是无法沉淀下来,感觉离自己绘画的初心越来越远。

于是,5年前,张立回到了板桥,构筑起他的逍遥艺,任凭世间喧嚣纷扰,只在一幅幅对家乡的描绘中,细数光阴流年。

岁月里,总有一处风景可以让你卸下心中的疲惫;时光里,总有一个角落可以安放那个自由的灵魂。好像,也只有故乡板桥镇,才能安放他那颗自由的心灵。

板桥的过去与当下,都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青龙古街》《魁星阁》《老茶馆》《板桥西村》《万家大院的桂花树》《龙王塘》《北津街的老桥》这些故土中熟悉的、亲切的地方,甚至是街边一隅、屋檐一角、村中一巷、墙角一砖,都被他轻醮颜色,浓意刻画。

张立还注册了一个名为“天流界艺术”的公众号,在上面介绍他的画作,更分享画作背后的创作心得和创作感悟。“我们的青龙街,青龙街的我们”“回到出生的地方”“小时候梦想在外面的世界,长大后却发现离不开的原来是家。”

这些优美的文字在诉说张立的乡愁,也让张立的画作和他画作中的世界,走出了小小的乡镇。

做一饼岁月的暗香,等一个知音前来;温一壶浓烈的老酒,讲一个春天故事。张立,依然在古街的一角,安静地抒写着心理的乡愁。(完)

文/张密 魏席鑫 冉秋婷 赵萍仙 图/保山市委宣传部

编辑 尹达天

编辑:吴敏昆
栏目导航
鹏信评估云南分公司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云南民族古建网-大理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