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山乡吹响脱贫欢歌 ——爷孙三代创作《彝家讨亲》获奖的故事
2025-11-02云南民族旅游网
2016年12月16日“朵云轩杯”首届全国农民画在上海市朵去轩艺术中心开幕,我和女儿宏毓良、父亲宏壮图三代人创作的《彝家讨亲》获得了优秀奖。此次选展只设立优秀奖一个等级,全省只有1幅作品获奖,另有3幅作品入选入围奖。
2016年春节前,从《美术报》上得知了“朵云轩杯”首届全国农民画选展暨研讨会征稿的消息。我们家爷孙三人聚到一起商议,准备创作一幅反映云南农村改革新风貌的民间农民画。
农民画是美术门类中的一个画种,以农民、农村、农业为主要题材,具有民族、民俗、原生、原创的特征,是表现农村景物和农民风情的中国绘画,是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村文化为创作主题的一种特色民间美术绘画。
在创作之初,我们曾讨论了几种构思的题材方案如:乡村旅游、农家餐桌;家庭养殖、鸡多猪肥;绿化大地、果园丰收;大棚蔬菜、支援城市……最后我们确定的创作素材是彝山、林果、公路、车骑、迎亲、喜庆的场景。
过去,彝家寨讨亲时都是乘牛车、坐马车。改革开放以来,彝族农民承包了大片荒山,种植了核桃板栗,万亩核桃丰收带来脱贫致富,彝民家家户户买了“铁骑”。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用核桃脱贫的经验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如今婚嫁时,彝乡公路上的摩托车一辆接一辆,沿路笑语欢歌,“铁骑”成了彝家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脑海里的创作构思。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于是,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在桌面上摊开画纸,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情节、人物等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创作,把彝乡的美丽、改革的变化、迎亲的喜庆气氛、彝家的幸福生活,完整的再现到这幅作品中,成为我们具体的创作任务。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在提高自己的原创力上下功夫,始终注意在深挖作品内容上与锤炼艺术形式上下功夫。经过半个月的伏案描绘,终于赶在截稿前日期完成了这幅《彝家讨亲》,并按要求拍成10尺寸以上彩色照片、身份证复印件等寄到了上海。
两个月后,组委会发来通知,第一阶段的初评达到了入选条件,请我们寄原作品参加第二阶段的复评。到八月时,组委会再次通知,我们的作品《彝家讨亲》被评为优秀奖,要正式出版画集,要求把作者的简历、单位等情况电传到上海。11月底组委会寄来了专函,邀请获奖者12月16日赴上海参加开幕式,因工作、学习的原因,我们未能去参加,12月底组委会寄来了《“朵云轩杯”首届全国农民画选展》的大型画册,我们的作品刊载于45页。两个月后,组委会汇来了获奖奖金,这次创作圆满结束。
上海金山农民画院副院长阮章云先生点评本画时说:“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催人奋进的旋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标志性指标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年来,中央实施的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政策,已给贫困地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幅以云南乡村彝家青年喜结良缘、集体娶亲为主题的作品,生动反映了彝乡干部群众坚定脱贫志向,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的光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彝家小伙们骑电动车一路欢歌,载回心爱新娘的喜庆场景。这是新一代彝家青年追求幸福、创造梦想的真实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对这片红土地的热爱之情、赞美之誉。作品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极大发展。在全国“文代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艺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2017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更加努力,用画笔绘出更新更美的画面,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作者□ 宏晓燕 楚雄州姚安县幼儿园教师
(文章来源环球游报2017年12月8日第1120期A3版)

-
普洱|亚太森林组织自然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2025/11/02

-
汇智普洱: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探索森林可持续管理新路径2025/10/31

-
“花开四季 ‘香’约云南 坐着火车游红河”旅游推介活动在昆明举行2025/10/31
-
【原创文章】贡宝之城腾冲2025/10/30

-
保山比顿咖啡国际化战略迈出坚实一步2025/10/30

-
第二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在云南普洱隆重举办2025/10/30

-
“以葫芦智慧筑根铸魂,让扎西‘三转’精神成新时代文化传播标杆2025/10/28

-
临沧临翔: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2025/10/28

-
健康云南建设“十四五交出高分答卷”服务体系更趋优质均衡2025/10/28

-
【原创文章】曼哈茶韵2025/10/24

